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除了电子版,一本书还能拥有怎样的未来?

一财网 2015-08-25 09:06:00

责编:沈晴

上海书展上,以“喜马拉雅FM”为代表的多个互联网平台开始尝试构建有声图书平台,出版业似乎迎来了一次“版权开发”的新风潮。

位于上海展览中心主场馆二楼的“喜马拉雅FM”展位,橙红的背景加之从展棚顶端垂下的耳机,很多人来到这片区域,会好奇地拉下耳机,试听平台上的图书。第一财经记者观察到,这个平台推出的图书中不光有一些浅显的类型小说,同时也有《谈美》、《论中国》这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著。“书展期间,很多作者找到我们,希望进行合作,因为将文字经由主播的朗诵变为有声版,会更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喜马拉雅FM总编辑许丽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道。

当IP开发在电影业成为热词,出版业又一次迎来内容多元化运营的风潮。世纪文景总经理王蕾更愿意将这种IP开发的动作称为“版权开发”。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她说道:“版权是经营的核心。只有出版社或者其他机构,想着版权经营的问题,这个市场才有可能被放大。书籍版权的开发越来越多维,我们也希望将角色定位向‘版权经营者’的方向靠拢。”她还表示,在国外,文学经纪人的制度已经非常成熟。

几年前被舆论渲染得沸沸扬扬的“出版业危机”一说似乎早已扭转。北京开卷信息技术公司公布的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指出:2014年,结合线上与线下两个渠道的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实现了整体增速约10%的增长率,在全球出版业看来也属于高速发展的国家。同时,在尼尔森监测的10个区域市场(美国、英国、爱尔兰、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巴西)中,有5个区域市场的纸质书销量同比上升。

在中国,数字阅读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阅文集团CEO吴文辉在2015上海书展的一次论坛中公布了一组数据:“2014中国电子阅读比例高达78%,碎片化时间阅读比例上升39%。36%的读者每天读书超过一个小时,数字阅读,尤其是碎片时间的移动阅读率已经形成庞大的市场。”

伴随着这些趋势的变化,更多的版权开发新模式正在涌现。比如,以“喜马拉雅FM”为代表的多个互联网平台开始尝试构建有声图书平台,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新经典也于去年尝试涉足电影市场,并于今年成立了新经典影业。其发行专员陈晟告诉第一财经:目前,新经典正在做一些电影发行工作,积极开拓发行渠道。同时,公司也在筹备电影的拍摄。今年,路遥小说同名电影《人生》的剧组正在组建。同时,东野圭吾的小说也排上了投拍的议事日程。在陈晟看来,对于出版机构来说,手中的畅销文学作品版权是进军电影行业的优势。“对有前瞻性的出版机构来说,将来很多出版合同中恐怕都会列上影视改编的版权。”她说。

如今,在“喜马拉雅FM”上已有100万册图书,而这仅仅是平台提供的一部分内容,其他还有新闻、相声、广播剧、培训讲座等。许丽说:“喜马拉雅FM”的构想就是要做“声音界的淘宝”。在这个平台上,还有专属于几家出版机构的栏目,包括读客、果麦、中信出版社以及博集天卷。出版方提供版权,“喜马拉雅FM”则提供制作有声版的资源以及播出平台。“一些出版社非常乐于和我们合作,另一些则有不同的想法,也许正在观望。”许丽说道。

“现在很多人都比较浮躁,不能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但是听书可以利用很多零碎时间。”虽然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清晰,但许丽在分析“听书”这一模式的市场前景时,依旧表达了她的乐观:“现在平台上的内容全部免费,正处于培养用户习惯的阶段,但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行业将会迎来风口。”

目前,世纪文景也开始了对有声书的制作。“我想这都是一些必要的尝试。电子书出现的时候,出版业出现了种种不同的声音。但现在,越来越的人接受了这一形式。因为大家发现,其实电子书不是来分蛋糕,而是将市场培育起来,一起做大。”王蕾说。

(摄影/胡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