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发起,联动全国商贸行业企业的2016年全国年货购物节启动,预计将拉动5000亿元销售额。
“全国年货购物节是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惠及民生的战略部署,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姜明对记者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威蔡进也在此间表示,在经济缓中趋升的同时,经济增长的结构也有所优化,最大的特点是,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资本形成总额高15个百分点。
姜明介绍,“年货节”自2011年创办之初,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五年来,“年货节”以“开心购物、祥和过年”为主题,以“喜庆购物嘉年华、欢喜团圆年夜饭、年货精品展销会”为内容,形成了商场超市、酒家饭店、商业街、购物中心、老字号、供货商、采购商、消费者的全国大联动。参与年货节的全国性行业协会100多家,企业6万多家,年货节期间销售额从300多亿元增加到5000多亿元。
中商联初步统计,截至目前,2016年“年货节”已吸引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多个城市,30家流通领域国家级商协会,50余家地方商协会,20多家展览机构,10余条商业街管委会,各大中型零售商、酒家酒店、中华老字号企业,以及各地参展商、经销商与采购商的参与,参加本届年货节企业数量预计将达到6万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本周三发布的《经济蓝皮书》介绍,2015年,网络购物、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个性化消费蓬勃发展,在中央坚定、持续地反对公款吃喝等因素影响下,高端餐饮娱乐场所进一步向大众型消费场所转变,需求结构孕育新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蓝皮书预计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将达到30.1万亿元,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从内需结构看,预计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其贡献率将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预计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磊表示,受新业态和消费升级类商品不断增长,房地产销售增加带动住房相关的家电、建材等产品消费增长的影响,消费品市场有望结束近年来的缓慢下行态势,走势趋稳。预测2015年名义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6%左右,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接近“绿灯区”的下限,增速基本适度。剔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消费增长10.5%左右,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0.4%左右,或进入10.5%以下的“偏冷”区间,实际消费增长10.3%左右,均小幅回落,走势大体平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继续上升。
威蔡进表示,与以往的周期性波动不同,这次经济增速的回落是经济增速换挡所导致的,这就意味着经济增速回落之后,很难再回到原先的高度。在此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含义将有所改变,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定要求将经济增速必须稳定在某个水平以上,而是要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将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适度的区间,给企业经营提供稳定持续的发展环境。
“和以前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不同,当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基础应更多依赖消费。”威蔡进说,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抓手更多地应倚重消费。但在现在传统的消费领域、消费规模基础上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平稳发展,已经很难。需要从改善民生入手,通过创新发展,推动消费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造就业的新空间。
蓝皮书称,在消费领域,财政要在改善消费市场相关基础设施、降低相关交易成本、打通有关流通环节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必要时可采取降低消费税的措施,适度调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消费品的消费税率。
上述专家表示,应将消费税作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享税进行改革试点。目前消费税为中央财政独享税。将消费税按一定比例划分给地方财政,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减少的地方税源。同时调整消费税的有关税目及税率。消费税调整的政策原则应为:有利于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及部分高档消费品和服务等的消费,鼓励节能、环保消费品的消费;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税负,适度增加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税负;适当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更好地发挥税收对消费的引导与调解作用。
2016年(第六届)全国年货购物节启动仪式现场。摄影/章轲
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姜明(中)。摄影/章轲
与会领导嘉宾共同按亮启动球。摄影/章轲
2016年(第六届)全国年货购物节启动仪式现场。摄影/章轲
我国5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也就是排名前3的经济大省2024年的总量。
这份税改法案对未来二十年美国经济、社会和收入分配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可视之为特朗普的政治遗产。
要推进改革和开放,增强内生动力,标志性改革措施要落地见效。
不必再执着于争论 “投资还是消费主导增长”,这场争论或许没有完美答案,但它至少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经济现实面前,保持谦卑与反思,远比任何理论教条都重要。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非“消费驱动”,而是依赖于投资和技术进步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