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初,以市场化(当时用的是“商品经济”一词)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已经跨入第十个年头,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套用一句套话: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确是十年前难以想象的。“改革开放”,自然成为那个年月的民心民情民意民愿。
深圳,蛇口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排头兵,吸引了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怀抱各自梦想的年轻人。不少人,在此赚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在这种背景下,1988年1月13日,在蛇口招商大厦9层一个普通会议室里,举行的一场“青年教育专家与蛇口青年座谈会”。作报告的李燕杰等三位专家,均为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的报告员,在全国巡回报告。
其中一位专家在发言中提到,有个别人来深圳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别人创造的财富中捞一把,这就是极少数淘金者,特区不欢迎这样的淘金者。而一位蛇口青年则向他们公开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淘金者”赚钱,没有触犯法律,无所谓过错,“淘金者”来蛇口的直接动机是赚钱,但客观上也为蛇口建设出了力,“淘金者”并没有什么不好。对什么是爱国、如何爱国等许多问题,几位“蛇口青年”与三位专家都有激烈争论。其中一位专家问质疑他的某青年敢不敢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他,没想到这位青年立刻把自己的名片递给了几位专家。
或许,当时只有深圳、蛇口才会出现这种座谈会上有人公开对报告者质疑。青年思想教育专家仍习惯于“报告-掌声”模式,所以在座谈会第二天,有人将蛇口青年的话写成内部材料,上报有关单位。说蛇口青年在会上“突然发难”,有“明显的错误言论”,“整个气氛是嘲弄的。”
这个材料,蛇口方面不久看到。袁庚领导下的《蛇川通讯报》连续发文,一方面澄清事实,另一方面为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点。该报当年3月28日的一篇文章表述了蛇口领导,其实就是袁庚的主要观点:我们这个地方说话‘顾虑比较少’这是事实。袁庚同志说过,除了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和个人隐私之外,别的什么话尽可以说。”蛇口在使人毫不顾忌地讲出自己的观点方面,己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几个月后,袁庚在答1988年8月6日的《人民日报》公开亮明的自己的观点:“我们还要提倡,坚持不论对内对外,不论是谁,不论什么流派、什么观点,只要不反党,不搞人身攻击,都可以让他们在这里发表,在这里交流,在这里探讨。”
在袁庚先生领导下的蛇口形成了一定氛围,提倡的不同观点平等地对话,每个人都是言说者,同时又必须是倾听者,是主动者,又是被动者,是施与者,又是接受者。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听取不同意见。信息的自由流动、不同意见的表达,需要制度保障,需要习惯于此的社会文化的支持。蛇口不大,但当时确实迈出了改变社会文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袁庚先生已逝,但以此为起点接着迈步,是对逝者的最好纪念。
(作者系知名历史学者)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通过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使用,适时降准降息,扩大内需,培育新质生产力,维护多边主义等措施,应对当前经济发展。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通过42件作品带领观众重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展现了当时艺术家对“现代性”的探索与实践。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融入国际大循环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近年来面临国内外环境变化,推动新发展格局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消费驱动成为重要议题。
会议强调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