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戴森CEO麦克斯·康泽:解决问题胜于炒作概念

第一财经 2016-04-11 22:22:00

责编:胡军华

“智能家居真正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觉得真正重要的是,要聚焦于有更优越的技术,我们的目标是要解决问题。坦白来讲,在手机上用App去控制一个灯的开关。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作用,这对人类的生活可谈不上改变。智能的机器人能够理解周遭环境,能够保持你的健康,能够解决你在家里遇到的那些挑战,那才是真正与生活相关的。”

尽管最出名的产品是吸尘器,但戴森公司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一家科技公司而非小家电公司。

一般情况下,科技类公司的研发部门都被称为Research&Development,但是在戴森,却是Research&Design&Development。“我们希望工程师除了有好技术,还能拥有好的设计感。”戴森的资深公关经理唐慕迪说。

戴森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雇用了2084名工程师,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这样的公司要如何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戴森CEO麦克斯·康泽(Max Conze)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我们发现中国消费者一方面对科技感到兴奋,另一方面还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这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希望能够生产出真正对市场有冲击力的产品。”

为了实现“冲击力”,这些工程师在远在英国的中国实验室里复制了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并派出小组成员到京沪深三地调研,甚至包括了对中国家庭地板类型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喜欢用大理石地面或者是那种能够闪闪发光的地板,并以此设计了最新一代的产品。“我们会进行全球化的研发,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关注中国消费者,满足他们特别的需要。” 麦克斯说。

公司预计,2016年每周用于研发的资金将达到500万英镑,在未来3年里,公司还会拿出额外的1亿英镑用作外部技术投资。斥巨资进行研发也带来了不错的收益。2015年,戴森的营业收入增长了26%,至17亿英镑,利润同比增长19%,至4.48亿英镑,新技术方面的投资金额增长到了2.06亿英镑。

中国是戴森一个主要的快速增长地区,2015年实现了营业收入222%的增长,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到2020年中国或能够成为戴森最大的市场。

不过,他们并非对热点一哄而上。比如面对中国越来越火热的智能家居概念,麦克斯就显得颇为冷静。

“智能家居真正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觉得真正重要的是,要聚焦于有更优越的技术,我们的目标是要解决问题。坦白来讲,在手机上用App去控制一个灯的开关。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作用,这对人类的生活可谈不上改变。智能的机器人能够理解周遭环境,能够保持你的健康,能够解决你在家里遇到的那些挑战,那才是真正与生活相关的。”

戴森的设计更倾向于机器人管家,已经在日本推出的360Eye机器人,除了可以提前按照设定任务打扫房间,还会同步显示各区域的清洁程度,这要归功于其名字里提到的360度摄像头。

“未来我们还有更多的计划将要把我们的产品实现智能化,现在讨论智能化,但其实很多都是小儿科。我们是工程师,我们想解决问题,我们希望能够把东西做得更加智能化、与众不同。” 麦克斯说。

在智能化的布局上,他表示一方面会依靠戴森自己的力量进行App的研发,另一方面不排斥与友商协同,“我们一方面希望在自己的App上实现戴森的多种功能,另一方面的话,我们也会有选择性地去和其他人合作”。

戴森的产品主要包括环境控制及地面清洁两条生产线,但他们的创意远不限于此。

“这支笔可以完美地贴合你胸前的口袋,不仅如此,因为重心的设计,当你把它放在桌面上的时候它也不会滚动,这是我们的设计师在业余时间做出来的。”唐慕迪拿出一支笔说。

虽然是一项“业余”的设计,但在不少员工的案头,本报记者都见到了这支笔。它似乎已经成为戴森支持设计、创新的一个标志。

这一场景的实现,是与公司鼓励创新文化相关的。每年,戴森公司内部都会进行创意设计大赛,而创始人詹姆斯·戴森还在全球设立并参与评选詹姆斯·戴森设计大奖,且奖金丰厚,比赛的概要就是设计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2015年国际组大奖获得者是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毕业生,制造出了Voltera V-One(一台笔记本电脑大小的PCB打印机)。

参与这项赛事的国家或地区优胜者奖金为2000英镑,国际组优胜者奖金为3万英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及工程专业学生以及毕业不满4年的毕业生均可报名参加。今年这一奖项规模有所扩大,开展地区将增加中国和韩国。

“戴森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工程师,也是一位企业家,他想要回馈并且激励新一代的发明家和有着杰出想法的年轻人。中国的年轻人非常优秀,那些非常不错的工程系的学生也有着很好的想法。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戴森的平台,支持这些创业公司,或者帮助把不错的科技创新想法变成现实。”麦克斯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