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12日晚9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WEO,下称“报告”),较之今年1月的预期,IMF分别下调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0.2个和0.1个百分点至1.9%和2.0%。
值得注意的是,IMF上调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经济增速预期,分别各上调0.2个百分点至6.5%和6.2%。在两大评级机构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展望后,此举无疑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注入强心针。
此前,IMF总裁拉加德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央行在维稳汇率、加强国际市场信心方面有所进步,“中国改革的原则就是——全面开放、缩窄差距、发扬创新和创业精神。”她也相信,只要结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就能够取得成功。
对于下调全球经济增速的原因,报告指出,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但复苏步伐一直缓慢且日益脆弱。上一期《世界经济展望》发布后几个月里,全球资产市场波动再度加剧,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有所减弱,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继续面临增长阻力。此外,几种非经济因素的压力也对经济活动造成威胁。
“这些发展变化不仅使我们进一步普遍下调了2016年和2017年经济增长的基线预测,而且还显示,可能出现的非基线结果同时已变得更为不利,而且更有可能发生。”报告称。
具体而言有哪些风险?报告称,从纯经济角度看,重要的风险包括金融动荡再次出现,通过自我强化的负面反馈回路形式,损害信心和需求。尽管资产价格最近有所反弹,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金融条件自2014年年中以来不断趋紧。
然而,在发达经济体之外的其他国家,金融条件收紧的幅度更大。新兴市场的净资本外流增加,可能导致这些经济体的货币进一步贬值,最终引发负面资产负债表效应。市场认为,这些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有限,加剧了最近的悲观主义情绪。
IMF指出,按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正在经历一个重要但复杂的转型过程,力求转向基于消费和服务的更可持续增长。最终,这一过程将使中国和世界都受益。但鉴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作用,转型过程中的起伏将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另一个威胁是,持续低增长有“伤疤”效应,本身就会降低潜在产出,进而削弱消费和投资。未来经济前景的连续恶化带来这样一种风险,即世界经济增长失速,陷入普遍长期停滞。
除此之外,还存在来自政治、地缘政治或自然情况的压力。在美国和欧洲,政治讨论重心日益转向国内。原因很复杂,但显然反映了收入不平等的加剧以及结构性变化,其中一些问题与全球化有关,全球化被认为惠及经济精英而未顾及其他人。对恐怖主义的担忧也起了作用。结果可能是转而实施更强的国家主义政策,包括保护主义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计划于6月举行的欧盟成员国地位公投已经对投资者造成了不确定性;“英国退欧”会干扰现有贸易关系,从而可能带来严重的地区性和全球性破坏影响。大规模难民特别是中东难民涌入欧洲,加剧了欧洲的政治压力。当然,难民潮的相当大一部分起源于暴力极端主义或宗派冲突,这些因素给本国造成灾难,也威胁到邻国。
除了这些风险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贸易条件急剧恶化的大宗商品出口国,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依然疲软。中国经济的再平衡过程导致世界投资增长明显下降,另外,全球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普遍上升,这也是一个因素。投资需求疲软进而导致国际贸易增长减缓,因为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稳健,消费是促增长的主动力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值提高至4.8%,较4月的预期上调0.8个百分点。
鉴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会议在强调宏观政策“不退坡”的同时也指出要增强灵活性预见性,适时加力。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态跟踪,不断充实政策工具箱,以备不急之需。
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下半年国内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仍有必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
多位专家分析,6月份CPI由负转正、PPI降幅连续4个月走扩,前者回升缘于输入性下行压力减弱和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增强,后者降幅扩大则缘于国内投资需求疲弱以及出口下行压力显现。受关税政策冲击等因素影响,国内通胀回升将持续面临内外部压力,全年低通胀格局难改。这也为下半年货币政策继续降息、财政政策持续加力促消费扩投资、有力对冲外部波动,提供了充分的政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