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企未来投资首选东南亚冷落欧美?你可能得知道更多

第一财经 2016-04-26 13:56:00

责编:仇芳芳

中企未来投资首选东南亚冷落欧美?在普华永道看来,中企在海外并购上对东南亚的投资并不会很快超过欧美国家。欧美国家尤其符合中国民企的出海需求。

本周一,普华永道发布的《2015年和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市场回顾与前瞻》(下称《2016年第一季度回顾和前瞻》)称,欧洲和美国等成熟市场仍然是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的最重要目的地,同时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关注亚洲机会。其中,2015年中国大陆企业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并购数量达到93宗,同比增长63%,仅次于欧洲和北美。

根据上周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公布的一项调查,在受访的大型中国企业中,接近一半的企业把东南亚视为未来三年的首选投资目的地,另有17%的中企瞄准拉丁美洲,而只有8%的受访者把美国视为未来的投资首选。

所以,中企的未来投资将会青睐东南亚而冷落欧美国家吗?

在普华永道中国中区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李明看来,并非如此。“上述调查的样本有可能还不够大。”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未来中企仍然会对欧美有最大的关注,尤其是财务投资者。而东南亚地区因为政治文化和地缘上与中国比较接近,再加上“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机会,企业的确会在未来给予更多关注并催生更多交易。但是,“中企在海外并购上对东南亚的投资不会很快超过欧美国家”。

普华永道亚太区国际税务服务主管合伙人庄树青也表示,目前中企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多数投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并购,而是在当地投资基建和能源项目,或者随大型的产业园项目“出海”。就海外并购而言,未来的投资趋势仍然会像2015年以及2016年第一季度中企表现的那样,以欧美为最重要的目的地。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两个市场尤其符合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和投资需求。

为什么集中欧美又青睐东南亚?

CIC灼识咨询CEO楼自昂告诉本报记者,去年及今年一季度中企并购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海外经济疲软导致优质标的估值偏低,中企有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的需要。而未来三年投资东南亚的主要优势在于企业可通过此类并购获取东道国的能源和资源,还可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占领新的市场。

“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中企将进入‘出海’的第二阶段,即市场驱动型的海外并购。”楼自昂认为,东南亚市场人口超过6亿,购买力强劲,而基建、消费及互联网发展均不像欧美地区那么成熟。再加上2015年底新的东盟经济共同体成立又为东南亚联合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80%的东盟企业将东盟经济共同体视为公司的一次重大机遇。

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未来的GDP增长前景远远超过发达市场,甚至将超过其它新兴市场地区。楼自昂称,2015年新兴亚洲地区的GDP增长预计为平均6.6%,而前沿市场(frontier market)如缅甸、柬埔寨和老挝,增速预计均超过7%并将逐年加快。这一潜在需求巨大而市场不成熟的经济体对于文化相近、长期贸易往来的大型中企而言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今年一季并购喷发背后的不确定性

普华永道上述的《2016年第一季度回顾和前瞻》分析称,2015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激增41%,创下了历史新高;2016年第一季度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则达到826亿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笔交易——中国化工收购瑞士种子与化工集团先正达(Syngenta)的金额就高达430亿美元,创下了历史之最。

李明认为,随着中国并购交易史上引人瞩目的整个大型交易的发生,2016年第一季度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已远超去年全年水平,但需要考虑整个大型交易存在后续终止的可能性。“中企‘走出去’走得很快,收购后如何管理是企业最大的挑战。”他表示,虽然不能简单评论中企海外并购的盈亏状态,但一般来说,70%~80%的项目都没有达到原先的并购预期。

楼自昂告诉本报记者,中企海外并购可能遇到的风险主要有:并购时遭遇东道国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国际化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并购流产;海外并购重组改革及文化融合失败;过大的并购杠杆会导致公司财务风险加大,可能导致企业面临并购整合失败以及资金链断裂的双重风险。

本月下旬,再次向澳大利亚牧场之王——基德曼公司提出收购要约的中国财团眼看着就要成功了,阻力却再一次不期而遇。原因是来自澳大利亚政府部门的推迟审查。而随着中企海外并购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类阻力也出现得愈加频繁。

如何应对审查风险?楼自昂表示,中国企业可以最大程度地寻求东道国政府的支持,遵守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从东道国发展着手与东道国进行有效沟通。另外,还可以通过国际商会及各行业协会等的协助,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第三方的身份,对并购事宜进行适时和适度的推进,从而促进并购交易的达成。从企业自身而言,则应该积累更丰富的跨国并购与经营经验并重视国际化并购及管理人才的储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