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世行:缺水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损失6%经济增长

第一财经 2016-05-04 13:46:00

责编:盛媛

世行报告指出,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目前水资源丰沛的地区如中非和东亚都会面临缺水,而已经缺水的地区如中东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缺水状况会进一步恶化。而由于水对农业、人体健康和收入的影响,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到2050年可能会下滑6%。

《第一财经日报》从世界银行(下称“世行”)获悉,其最新发布的报告称,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可能令部分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遭遇6%的损失,从而迫使人口迁移,并引发暴力冲突。

世行在这份《高温与干旱:气候变化、水与经济》的报告中指出,人口增多、收入增加和城市扩张的综合影响将会导致对水的需求成倍增长,而水的供应则变得更加不稳定和不确定。

此前,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的报告也印证了上述气候变化将引发GDP损失的判断。ILO在其报告中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工作场所温度条件恶化,新兴经济体将损失多达10%的工作时间,而对于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作时间的损失,意味着在经济产出或GDP方面将产生几乎同样程度的不利影响。

水资源紧缺危机

世行报告指出,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目前水资源丰沛的地区如中非和东亚都会面临缺水,而已经缺水的地区如中东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缺水状况会进一步恶化。而由于水对农业、人体健康和收入的影响,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到2050年可能会下滑6%。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6%代表在水资源政策照旧情况下的一个中值。总的来说,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在水资源政策照旧的情况下,GDP比没有气候变化压力的情况下低6%。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比如该变化对西欧没有很大影响,但对世界比较炎热干旱通常也比较贫困的地区影响则比较严重。

世行还在报告中警告说,淡水资源减少,以及来自其他用途如能源和农业的竞争,到2050年可能会使城市可用水资源比2015年减少三分之二。

报告称,水资源不安全,可能会大大增加发生冲突的风险,干旱引起的粮价暴涨有可能激发潜在的冲突,迫使人口迁移。报告称,在经济增长受降雨量影响的地区,旱灾和水灾引发了移民潮和暴力激增现象。

报告同时认为,更好的政策决策可以缓解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负面影响,一些地区通过改善水资源管理有可能将增长率提高5%。

报告作者、世行资深经济学家理查德•达玛尼亚表示:“希望还是有的,如果政府针对缺水问题提高用水效率,把25%的水用于价值更高的用途,损失也会显著减少,部分地区甚至有可能消失。改善水资源管理可以带来高额的经济红利。”

报告认为,在世界上的极度干旱地区,需要采取影响力更大的政策来防止水资源的低效使用,需要实行更强有力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来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压力。改善水资源分配规划、采取提高用水效率的激励措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水的供应量和可用性等,可有助于引导各国构建具有水资源安全和气候韧性的经济。

高温作业影响GDP

与此同时,ILO在4月底发布的最新报告则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工作场所温度条件恶化,新兴经济体将损失多达10%的工作时间。

这份题为《气候变化和劳动:高温作业的影响》的报告,参考了此前针对各经济体开展的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日益频繁的极端温度条件对劳动作业影响的最新研究。

报告指出,过高的工作场所温度是广为人知的影响职业健康和生产效率的危险因素,也是热疲劳、中暑,乃至在“极端情况下”导致死亡的风险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报告显示,气候脆弱国家中有超过10亿劳动者及其雇主和社区已经受到了工作场所严重高温的影响,然而气候变化对于劳动作业的影响并未在全球和各国的气候或就业政策中得到充分反映。

报告表明,在某个国家,气候变化导致的总体有效工作时间损失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达到4%,这充分体现了高温作业这一挑战的现实性。

该报告指出,高危地区主要包括美国南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南美洲北部、北非和西非、南亚和东南亚。而室外劳动作业情况较多、工业和服务业劳动者工作环境温度控制情况较差的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尤为脆弱。

报告还指出,即便实现《巴黎协定》中提出的1.5摄氏度的较高温控目标,在2030年之前,世界主要地区每年仍将有几乎一整个月的时间面临极度高温。这样的高温情况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工休需求上升,同时也增加了健康和工伤的风险。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早已制定了工作场所的温度条件标准,然而气候变化改变了原先的温度条件。”该报告指出,“气候进一步变暖对在室外或缺少空调制冷的环境中工作的劳动者或雇主将构成严重挑战。”

该报告还呼吁,加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中所确定的现有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的执行力度,将有助于大幅减少工作场所温度上升在经济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影响。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