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东北特钢考验市场化定力

第一财经 2016-07-20 14:14:00

责编:王培霖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顽疾。国企违约是我国金融市场打破 刚性兑付的重要步骤。

近日爆发的东北特钢债券实质性违约事件,再度在资本市场引发冲击波。能否以市场化的方式而非行政干预的方式处理,将会影响债券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走向。

继今年3 月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15 东特钢CP001”违约后,该公司后续到期的债券全都出现违约。目前,东北特钢债券违约总额接近40 亿元,而实际控制人辽宁省国资委尚未对此公开说明。

东北特钢事件的爆发,不客气地说,是反市场化行为的自食其果。东北特钢在亏损的情况下照样生产,违约发生前几个月仍在承销商帮助下在市场上发债券,而市场则从容地买下了这些债券。反市场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债务评级,从2012 年起到2015 年,联合资信给东北特钢的主体评级一直是AA,虽然评级展望维持负面,但是直到今年3 月份东北特钢违约后,才突然高空跳伞降到C。评级机构对企业运转的判断力之低,令人难以置信。

事实上,多年来,国内信用债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国有企业刚性兑付的“信用”上。国有企业是我国信用债市场最大的发行主体,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债占全部存量信用债约90%。因此致使中国债券市场的信用利差与经济周期关联度很小,反而与市场流动性关联度极大。僵尸企业的形成,是因为市场机制失效。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将资源配置给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僵尸企业的存续之“反市场”,即在于没有盈利能力仍然获得资源配置。过去几年中,金融机构们主观上基于对政府背书的“信仰”,参与了这种逆向资源配置。

对东北特钢,所谓市场化的方式,就是依照法律,由债权人会议决定企业债务的命运,政府不宜再出面“协调”、兜底。此前市场流传,某地方政府计划为煤企发债提供财政增信,如此做法无疑将是市场化的严重倒退,微观上看似乎有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宏观上则会更加扭曲资本市场,整体抬高经济运行的成本,后果比区区几个煤炭企业的效益严重得多。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顽疾。国企违约是我国金融市场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步骤,迫使投资者放弃反市场化思维而重新开始重视企业经济价值本身,有重大的正面意义。对于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债券市场,需要有违约案例,否则无法确定风险溢价,也就无法进行风险定价。如果不能确定谁的资质差,也就无法确定谁的资质好。以往国内债券市场由于普遍刚性兑付,难以区分高信用企业和违约企业,呈现风险定价趋同。只有当刚性兑付不再成为市场普遍预期,投资者和评级机构才会更加关注企业实际风险状况,更准确的风险定价将由此形成。

政府不兜底、由市场决定风险释放,并不会造成系统性风险。与国际成熟市场的违约数量相比,我国债券市场的风险事件并不多,大可不必恐慌。此外,市场化改革取向本身也会振奋参与者的信心,更足以抵消风险冲击。

《人民日报》此前刊登的权威人士专访重点提到供给侧改革和市场出清,指出产能过剩行业出清将有所加快,信用风险也会随之爆发,表明高层对于信用事件的容忍程度有所提升。文章还指出“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在这种改革背景下,东北特钢无疑会成为一个典型案例,到了检验市场化定力之时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