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养老供给不足 个税改革成第三支柱建设机遇期

第一财经 2016-07-29 23:27:00

责编:聂伟柱

我国一直努力完善“养老三支柱”,但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仍显缓慢,而迟迟未出台的税延养老保险试点一直被认为是会推动第三支柱发展的一剂“强心针”。专家认为,当前个税改革是养老第三支柱建设机遇期,目前个税改革方案已在人大审议,努力加入养老第三支柱个人税前抵扣或者延迟是个机遇窗口。

“要创新养老保险服务,推动税延养老保险试点政策出台和落地实施,推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扩面,加快养老社区发展。”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近日召开的“十三五”保险业发展与监管专题培训班上表示。

事实上,我国一直努力完善“养老三支柱”,但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仍显缓慢,而迟迟未出台的税延养老保险试点一直被认为是会推动第三支柱发展的一剂“强心针”。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在出席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海峰会时表示,当前个税改革是养老第三支柱建设机遇期,发展我国第三支柱的个人账户要与个税改革相结合。目前个税改革方案已在人大审议,努力加入养老第三支柱个人税前抵扣或者延迟是个机遇窗口。

个税改革成第三支柱建设机遇期

“我国社会在人口结构上面是比较典型的‘未富先老’,人均国民收入进入中等收入,但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直逼发达经济体。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养老的需求带有超常规增长。我们可以观察到供给不足比较严峻。”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论坛上表示。他举例称,北京市财政支持的某口碑较好的社会养老院登记排队时间已接近十年左右。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总裁霍联宏则强调,近年来养老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话题:一方面希望能够解决养老服务的供给,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提供其所需要的各类养老服务;另一方面,需要解决养老服务所带来的养老资金的供给。

为此,专家们均强调,需要尽快完善“养老三支柱”的顶层设计,即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三支柱全面平衡发展。

姚余栋表示,三支柱体系的优势有:有助于应对老龄化风险,减少养老金缺口;理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有助于实现再分配性与激励性的兼容;重视投资增值;成本相对较小。他认为,在三支柱中,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第三支柱替代率将超过第二支柱,所以目前应该将更多的发展重心放在第三支柱上。“美国IRA计划(相对于我国第三支柱)资产规模已达到7.44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为42.8%,远超过401K计划(相对于第二支柱)的4.57万亿美元。”

他提出,我国的“养老三支柱”未来应争取做到“413”格局,即第一支柱保基本,养老金替代率40%;第二支柱养老金替代率10%,用以锦上添花;第三支柱养老金替代率30%,尽量做大做强。

姚余栋表示,当前个税改革是发展我国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的重要契机,发展我国第三支柱的个人账户要与个税改革相结合。他建议说,比如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中,设置激励性政策,豁免第三支柱养老金个人退休账户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资本利得税,提高个人养老账户参与率,撬动第三支柱的发展。

“据报道,目前个税改革方案已在人大审议,努力加入养老第三支柱个人税前抵扣或者延迟是个机遇窗口。”他表示。

另类投资将成养老金投资未来重点

从国际经验来看,养老金作为长线资金,对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均有不可忽视的长期支撑作用。“因为养老金制度的设计才能够有‘长钱’。只有这种‘长钱’才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稳定基石,也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压仓石。”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表示。

那养老金在我国未来的投资路径和方向是怎样的?

对此,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苏罡表示,中国养老金的市场化特征是总体规模非常小,2015年GDP总额为67万亿元,商业养老保险也面临巨大的空间,随着三支柱设计有可能会给整个市场带来更多的资金。

“养老金在公开市场如证券、股票、基金等和另类领域的投资潜力都十分巨大。债券投资在短期内依然是养老金主要的投资标的,同时,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也仍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苏罡强调,另类投资将是养老金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投资于合格的产业基金,可投资规模不可超过基金资产的20%;可向工商企业直接投资,不得超过基金投资10%。

苏罡建议,养老金参与实体经济的投资,一是做好大类资产配置,“现在优质资产非常稀少,但是其实还是能力的问题,应当加大对非公开市场合理的配置比例来提升整体的回报率” 。二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设对养老金客户负责任的资管平台。三是加快养老金参与实体经济建设的创新机制,逐步放开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资本养老在内的养老金投资范围和品种。四是境外投资,“从养老金本身的长期投资来看我们需要全球化配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