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消费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票房注水查证难难难 热映影片频现幽灵场

第一财经 2016-08-03 20:04:00

责编:胡军华

光线影业董事长王长田直言,去年、前年估计整个票补总额大概在四五十亿,今年可能会下降到十几个亿,比如15个亿甚至更少。

在《叶问3》因为票房造假被广电总局处置后,电影票房注水现象一度销声匿迹。然而,近日却大有死灰复燃的迹象,《致青春2》、《大鱼海棠》、《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等一众热映的影片先后被指涉嫌票房注水。

票房造假是否卷土重来了?是什么让票房注水“阴魂不散”?而7月票房同比下滑18%不禁让人发问:是否是票房低迷让票房注水死灰复燃?失去了票房注水的电影市场还能继续雄起么?

多部热映影片涉嫌票房注水

近年来,在线售票网站的发展让在线售票成为主流,也让每部电影的真实售票情况暴露于公众面前,一旦有涉嫌票房注水行为或售票异常就很可能被网友曝光。

7月13日~7月14日,时光网专业版数据显示,《致青春2》的高票房影院中上座率达到8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90%。有媒体指出,《致青春2》的发行方北京微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影时代”)为影片做出了4亿保底发行,出于压力,对票房注水。

对于上述质疑,微影时代方面公开回应称,4亿元保底是外界失实传言,实际上远远没有这么高。针对几乎空场情况下第一排售空、午夜包场等情况,微影时代方面公开称,包场行为为吴亦凡的粉丝所为。其粉丝为了支持偶像,有组织地进行包场、锁坐、n刷等行为,并在组织活动时,要求不要锁那些位置较好的座位。

无独有偶,同期热映动画电影、由光线传媒发行的影片《大鱼海棠》也被卷入票房造假风波。微博实名认证的光线影业华北大区总监与网友隔空互辩,《大鱼海棠》官方微博也加入声援。据悉,有大量网友在微博等网络渠道晒出售票网站售票情况,实际到坐人数远不及真实人数,不少影院到场人数不及售出票数的两成,许多网友享受了“包场”待遇。

关于网友质疑《大鱼海棠》电影实际上座情况与售票不符、票房涉嫌注水一事,《大鱼海棠》官微的回应却并不能令人信服。官微称,出现满场的原因是:“在售票界面显示停止售票后(开场前5分钟),进入该场次售票页面即会出现满场,以示该场次座位已锁,不可再进行线上购买。”但是使用猫眼购票,在临近开场前的3分钟,虽然无法再进行购票,但是页面显示的是实际购票的情况。

此外,正在上映的《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也被媒体指出出现“幽灵场”(即票售完却没有人到场)。

票房注水的原因

虽然一些制片方认为,票房注水是因为粉丝组团购买,或者有个人或企业包场赠送给相关人士,而出现售票数与实到人数不符可能是粉丝任性,买了票却不愿意来。

一位院线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制片方自己购买电影票的行为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可能是买了票赠送给一些单位或个人,甚至买完电影票就不管了只是为了推高票房。事实上,这部分人很多情况下是不会去看的,某种程度上推高票房,带来票房虚增。

不过,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总监刘建峰认为,影院会把一些位置留给自己的内部渠道,但这不能成为发行方或者在线票务票房注水的借口或依据。

事实上,一直以来,很多制片方在电影的宣发费用中,都会留一部分用于买票房。一家院线公司的证券事务代表向记者表示,一部电影起片(上映前三天)对一部电影后期票房走势有较大影响,因此,很多制片方会选择在电影上映前三天抽出部分宣发费用购买票房,以推高票房。

本来,这种行为在业内看来只是一种营销手段,本来并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直到《叶问3》的出现。由于《叶问3》票房捆绑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金融公司为了利益大肆“买票房”,造成票房虚高的假象,此事引起广电总局的重视,并对相关发行方进行了处理与警告。

“我们太追求票房了,就像民族追求财富一样。”在著名作家严歌苓看来,正是市场对于票房的过度狂热才造就了票房造假等一系列乱象。

票房造假带来中国高票房假象

票房注水还带来一个问题:中国票房高增长假象。

今年3月,《叶问3》票房造假行为被广电总局处理后,第二季度票房一度低迷,到了本该火热的7月档期,票房依旧低迷,甚至出现了票房同比下滑18%的惨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叶问3》事件之后,票房造假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票房造假、票补等情况的减少,也是导致第二季度票房下滑的原因之一。

米粒影业董事长张青向记者表示:“今年的暑期电影市场特别不好。跟去年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事实上,今年整体趋势都不怎么好。很多人归结于今年烂片太多,所以观众观影欲望下降很明显。但是真正的情况是什么呢?去年的暑期档是中国的几大票务网站疯狂抢夺电影票务市场份额的机会,因为要抢夺,所以疯狂地进行促销。去年6.6元、9.9元的电影票特别多,导致很多不是观影的人群都进入了电影院。导致撑起了一个反常的市场,不是真正的符合观影市场的情况。今年暑期档就立即被泼冷水了,到目前为止,暑期档过半了,还没有一部过10亿的片子。今年的电影市场,在没有这么疯狂的票补情况下,到底有多少真实的票房值得我们深思。”

那么票补或者说票房注水的量到底有多大呢?由于票房注水大都暗箱操作,业内目前并没有权威数据。光线影业董事长王长田直言,去年、前年估计整个票补总额大概在四五十亿(注:去年全国票房441亿,如若按50亿票补算,“虚假票房”就占了11%多),今年可能会下降到十几个亿,比如15个亿甚至更少。

“去掉那些造假的成分,票房情况可能远远不如看到的成绩。”陈少峰表示。陈少峰建议:“片方企业和发行企业要理性看待票房,多考虑自身的实际盈利情况,不要盲目投钱。我们离美国电影产业差得还远,还是要专注做好内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相关股票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