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几百万元恶补工匠精神代价太大,中国工匠究竟差在哪?

第一财经 2016-08-15 22:51:00

责编:刘晓雷

工匠精神的养成不只是靠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需要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的养成,但这不是通过一两次比赛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接口缝隙做到0.15毫米以内,属于A档;做到0.15~0.3毫米,属于B档次,如果超过 0.3毫米就算比较差的,属于C档。”一位精细木工裁判在比赛现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评分都是严格按照世界技能大赛的标准来执行的。

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8月13~14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全国350名选手经过选拔参与角逐,其中的一部分人将进入国家队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最终每个项目将派出一名选手代表中国参加2017年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

然而,从技能大赛的选拔和培训中可以发现,中国的高技能人才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比如技能大赛中还有垃圾分类一项,在这方面,日本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而我们的选手是到了训练的时候才知道垃圾要分类,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分类。”机电一体化项目裁判长、上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李全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2015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选手在时装技术项目上拿到了铜牌。此次选拔赛的时装技术项目裁判陈义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不如人家是因为我们的孩子都不愿意做缝纫、制版之类的工作,觉得那些工作低人一等,而这些这个观念很难在一时半会得到改观。要想实现‘工匠精神’,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崇尚氛围非常重要。”

参加时装技术项目比赛的选手

就差那么“一点点”?

随着中国制造2025、打造工业强国战略的提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提倡也被提上日程。

“现在中国人制造的东西,其实已经很接近德国人的水平了,但还是每样都差那么一点,这‘差一点’的多次累积必然导致‘差很多’。我们是制造业大国,如果我们要向制造业强国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我们制造上的精度和职业规范,重塑工匠精神。”电器装置项目的一位裁判有些许激动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德国企业文化中,“差不多”是一个禁忌词,任何行为必须有章可循,杜绝一切随意,德国人甚至愿意为此牺牲灵活性。德国的“工匠精神”已经渗透到整个产业系统、整个社会体系,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次选拔赛设置车身修理、电气装置、精细木工、电子技术、工业控制、机电一体化、焊接、商务软件解决方案、印刷媒体技术、网站设计、时装技术、花艺、平面设计技术、糖艺/西点制作、餐厅服务(西餐)等15个项目。

技能大赛现场

上述裁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举办这种大赛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以赛促教”,可以把比赛中的这种精度标准和职业规范贯穿到平时的职业教育中,引入到平时的课堂里。而工匠精神的树立本就贵在长期坚持和渗透。

来自江苏南京的一名电器装置项目选手表示,这个大赛的意义在于能够挖掘行业技能人才。他相信,如果能在此次大赛中取得理想成绩,他今后的起点会更高。

事实上,对比发达国家,我国当前的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统计显示,2013年初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其中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在结构方面,我国高技能人才多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民企和中小企业较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

随着我国发展工业强国战略的提出,重视技能人才,重塑工匠精神被提上了日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并在今年的“世界青年技能日”到来之际强调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走上技能成长成才之路。

以上海市为例,近年来,上海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末,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30.17%,较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到2020年力争达到35%,逐步接近发达国家平均35%~40%的水平。

上海市目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有76家,其中国家级培养基地10家,覆盖的行业不仅有先进制造业,还有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

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设施部技术主管、上海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严如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几年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很多,一个国家要发展,科学研究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技能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技术需要通过技能来实现,因此要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严如珏表示,她目前正在参与集团作业标准和流程的编写,她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把作业标准细化,同时规划作业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严格的执行。

“速成工匠”代价太大

“工匠精神的养成不只是靠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需要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而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也不是通过一两次比赛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李全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目前很大的问题是职业教育更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和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在职业习惯的养成上,很多选手不能坚持,很多老师也不能坚持。”

实际上,世界技能大赛体现的正是良好的职业习惯,比赛中要做到每一步都是对的,每一步都是最好的,你才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要做好每一步”并不简单,必须要有好的职业习惯才能做到。

“我们的选手多是进了国家队以后才开始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李全利表示,在中国的小学、初中、高中等教育中,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养成好的职业习惯,一切都是随意的,这是我们跟德国、日本等国的最大差距,我们现在做的工作都是在补课,补好长时间的课。而像德国、瑞士、瑞典、挪威等国都是工业强国,很早就实现了工业化,它们也积累了很长时间,所以它们选手的职业素养都很高,因为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通过多次的参赛经验和与国外同行业的交流,李全利认为,要想实现工匠精神,第一做事要认真;第二做事要坚持,在做的事都要认真做,而且要坚持到底;第三做完事后要总结、反馈、分析,否则就没有进一步的提高。

陈义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选手的领悟能力强,在国家队集训期间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可以有非常快速的提升。然而,这种培养的代价很大,要出这样的好成绩,国家可能在那个选手的身上,一年内需要花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多的经费。这里面包括每天训练的耗材费,聘请各方面专家昂贵的辅导费,其间还需要飞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去参加各种挑战赛,这中间的差旅费也很多。通过这种方式去培养工匠精神,一则代价大,二则受益面窄。

“崇尚氛围非常重要”

“工匠精神”的养成还要靠制度的保障和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崇尚氛围。

陈义华表示,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技师的工资比本科毕业生甚至比大学教师的工资还要高。但在中国则不是这样,技师收入比较低。

例如时装技师收入低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在中国面临制造产能过剩的现实,而且中国消费者对于价格又特别敏感。但是,在工艺上讲究的东西价格必然要高一些。

“10000元一件的衣服和100元一件的衣服,两者差别在于在细节上、在精磨细刻上花了多少功夫,但往往是精雕细刻的衣服拼不过100元的。”陈义华举的例子虽然略微夸张,但背后却显示出中国消费者的平均购买力依然很弱,“只有整体的购买力上去了,大国工匠精神的弘扬、发展才会有根基。”

发扬工匠精神还要转变观念。“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思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一个孩子往往宁可上一个最末的三本,也不会选择职业技术学校,从而使得整个行业很难吸附到优秀的人才。”陈义华表示。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高级工和技师以前是不能考公务员的,现在国家允许了,就是一种解放、一种制度的保障,使得技术人员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此外,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画设计图的叫设计师,画结构图的叫打版师,真正在一线的叫车工,大家认为只有设计师是“高尚”的。但从本质上来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怎么改进,这个制版里面都包含了很多设计成分。

“在国外,设计师、制版师、制作工的待遇是差不多的,在德国、法国等地,做高级时装类的一线工人都是国宝,他们的基础很全面,很多高端礼服要手工来做的,有些人可以把衣服做得非常灵动,他们的工资是很高的,甚至有些人比设计师的工资还高。”陈义华说,“中国的情况是设计师的工资比制版师要高很多,而制版师的工资比制作工高很多,这成了铁的定律。”

陈义华表示,服装行业有句话叫“一个蹩脚的制版师会毁掉一个天才的设计师,一个蹩脚的缝纫工会毁掉一个天才的制版师”。没有工人优秀的制作水平,设计师的作用是体现不出来的。大多数的国外设计师都是全才,会设计、会制版、会制作,而在中国却局限得很死。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