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重大产品产业化,是“十三五”期间中国要推进的工作之一。但从横向对比来看,中国的科研实力跟国外仍然存在相当差距。
日前,在全国媒体记者转基因报道研修班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转基因重大专项”总工程师万建民称,当前,中国在转基因原始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处于第一方队相对偏后的位置,可能超越了日本,接近欧盟,但是跟美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以1980-2014年批准转基因专利数为例,美国以6023项位列第一,占全部授权专利的44.0%,中国为2812项(20.5%)位居第二,但是数量明显少于美国。不过,跟为列第三的日本(10.5%)已经存在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黄大昉提到,我国转基因水稻、玉米、棉花这些作物上,水稻和玉米的抗虫性状等方面的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的准备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认为,这是可以和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但是也应该承认,我国的整体水平跟美国存在差距,特别是在产业化的推进上,中国是滞后的。
在产业化方面,中国存在的不足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的不足。
农业生物领域科学家张世平称,跟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劣势很明显。因为他们起步很早,前几年的专利都垄断在前六家跨国公司手中,而且他们的科研资金、人才投入非常充足。还有,跨国企业长期在全球各国布局。
以先正达为例,公司每天的预算都有2000万,在科研的长期积累和资金支持方面,中国肯定处于劣势。因为中国的转基因重大专项中央政府投入只有100多亿,而且是13年的总预算,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只有200多亿。顶多是先正达这一家公司一千天的预算。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专利申请方面的人才奇缺。
万建民称,过去所有的育种专家都希望把培育的品种或者基因无偿提供出来,认为这是对社会的贡献。如今来看,假如没有知识产权保护,那么重大的成果就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因此必须由市场机制来推动这些成果的使用。这就使得科学家的知识产权的意识越来越强。
令人遗憾的是,在跟国际接轨的同时,外国会以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施压。
当前,中国在国际上受保护的专利数量并不多。而且中国的专利水平保护低,范围小。不过,同样的专利,如果让专业人士来申请的话,专利所覆盖的范围会更广,这样让其它人侵犯专利的范围就更小。正是因为这方面的人才缺乏,导致我国申请的时候往往只申请一方面,很多方面都丢了。
万建民提到,国外跨国公司的法规部门都有大量的专家从事转基因产业化方面的法规研究。目前的人才引进政策中,没有将这方面的人才纳入。
三是生物育种产业化程度低。
跟国外研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不同的是,中国目前主要的研究力量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是脱节的。万建民提到,这些科学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进行研究,是以个人的贡献来考虑的,对市场需求的了解跟公司相比存在差距。
林祥明更是直言,科学家不能太任性,不能过分按照个人兴趣去做科研。他认为,如果在市场中没有产生价值,即使很多东西处于领先,但是并没有意义。以目前已经颁发安全证书的7种作物为例,除了4个证书尚在有效以外,其中有3个已经作废了,在实践过程中也没有商业化。
尽管存在不足,但是中国本土企业也有自身的优势。
张世平认为,跨国企业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泛,但是国内企业可以将研究方向收窄。同时,开发出针对本土市场、环境的产品。比如,在中国,亚洲玉米、东方黏虫是对国产玉米危害较大的虫害。那么国内企业开发出对应产品,将会很快占有市场,而且还能拥有相应专利。此外,国内成本较低也是优势之一。
在未来转基因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万建民认为,阻力首先来源于产品本身,即是否有好的产品,能够打败国外、能够打败传统的产品,其次才是社会能不能接受,再然后才是国家对转基因采取的政策。
直至去世前不久,约瑟夫·奈仍在积极评论国际事务。
“质量增信”成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质量强链中的关键策略,将质量提升与企业信誉建设紧密结合。
在没有暑期旅行计划的受访者中,近三分之二(65%)表示钱是主要原因。关税政策和担心美国经济可能衰退,导致更多美国人采取观望态度。
a16z拟募资200亿美元基金投向人工智能领域;王小川反思百川智能此前战线拉得太长。
加速生态平台建设,第一财经科创合伙人特别行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