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宏观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大来了,深圳冲刺高教“一线城市”

第一财经 2016-10-12 22:11:00

责编:任绍敏

此前,深圳仅一所本科学校——深圳大学。“十三五”期间,已经招收本科生的学校有4所,“十三五”结束时预计将翻一倍,增加至8所。如此大规模的引进力度和落地速度,全国罕见。

“等我家娃长大了,可能就有机会在家门口上北大了。”近日,深圳的石女士听到北大即将在当地招收本科生的消息时,喜笑颜开。她的女儿在当地一所幼儿园就读。

深圳的本科大学数量太少,落户深圳七八年的石女士此前一直纠结是否将户口迁回老家——高校云集的西部某城。

深圳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一直在极力弥补教育的短板,试图弯道超车。自去年以来,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虽然土地寸土寸金,但是当地政府仍拨钱批地,并先后和中山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牵手,签署合作协议,以本科生教育为主。

十年后,经济颇为亮眼的深圳也许再也不会被诟病为高等教育的贫瘠之地了。

从“一穷二白”起步

1979年,广东宝安县改为深圳市。次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从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设立“深圳经济特区”。1982年,当地政府提出“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一穷二白”的深圳高等教育开始有了突破。次年,第一所全日制普通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诞生。在随后相当长时间内,该校都作为当地唯一的本科院校,独领风骚。

这远远不能满足这座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对于人才的渴求。不过,新建地方高校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等待品牌的沉淀。面对这种压力,深圳市政府将目光投向了外来的优质资源。

但对当时的深圳来说,要让好“鸟”飞进来并非易事。一开始,进驻的是招生规模不及本科生的研究生院。2001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成立了深圳研究生院。次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南下深圳。这三所院校集中坐落在南山区西丽镇,大学城由此诞生。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坐落在深圳南山区大学城,即将招收首届本科生。

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有一种说法是深圳不重视高等教育,其实不是,深圳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回忆起十几年前的情形时说:“深圳一直大力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但是多年前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深办学的意愿并不强。我们也很苦恼,一直不断与众多高校接洽,但是大部分高校只倾向于在深圳创建研究生院。”

不过,深圳从未放弃过发展本科教育的努力。2010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但对于本地人口偏少、极度渴望外来人才的深圳来说,等不及这个地方高校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了。

自2015年以来,当地洽谈引进外来高校的力度空前加大。当年年底,时任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表示,到2020年高校数量将比现在多一倍,达到20所左右,在校生约20万人。其中,新增的高校将以招收本科生为主,以弥补深圳现在的空缺。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深圳现在的高校数量在10所左右。除了深圳职业技术学校等职院以外,招收本科生的高校不多,仅包括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哈工大这两所外来院校。其中,后3所学校的招生规模尚小。

南方科技大学今年9月迎来1300名新生,是建校以来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年,目前该校在校生人数已过3000人

本科教育扩张的蓝图早在几年前就已写进当地的规划。根据2011年起实施的《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办好现有高校的同时,到2020年,再新建2~3所本科以上高校。

石女士为之兴奋的北大正在深圳兴办一个小而精的本科学院,即文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吴云东对本报记者介绍:“学生入学后,前两年文理生不分家,人文、社会和基础科学等专业的学生一起住宿和上课,随后才会确定专业方向。”他崇尚的是博雅教育,即理工科学生具有人文情怀和文学底蕴,文科生也能通晓科学常识。

吴云东说:“美国和西方的博雅教育改革由哈佛、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等一批名校开端。在国内,北大在博雅教育领域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未来在深圳的文理学院也将在融合、交流中为这一世界性问题寻找答案。”

北大在深圳建校区,是北大建校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首次异地本科办学,将为北大带来一南一北两个校区的全新格局。吴云东最近正在全球穿梭忙碌,希望能与诸如哈佛之类的国际顶尖大学携手,在深圳这座开创新风气之先的南方城市,再打造出一个百年品牌。

名校在新的地方和体制下,在诸如政府和学校的关系、经费投入、学生培养的方向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期望能走出一条与本部不同的路。

向本科教育倾斜

深圳是否有必要大力打造本科教育?在一位研究教育经济的学者看来,深圳目前的教育结构是比较合理的,深圳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能证明这一点。

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近几年快速增长,拥有雄厚的财力

根据他的观察,2011~2015年,深圳高等教育学校数量相对稳定。除了2015年研究生与本科学校各增加1所外,其余4年各级高校数量保持不变,鉴于新增两所学校在2015年并未招生,所以可以说2011~2015年,深圳高等教育结构呈“V”型。

“‘V’型两端顶部是研究生学校数和专科学校数,底部是本科校数。这样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结构对于2011~2015年深圳持续增长的经济来讲,是基本适应的。”他对本报记者说。

在深圳,除了研究生教育以外,高职教育的地位也颇为突出。就以当地被誉为“职业教育的清华和北大”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拥有200多位正教授和600多位副教授,师资力量雄厚。2015年,该学院的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过本科生,就业率也常年保持在99%左右。

“但是,深圳的人口结构失衡,本科以上的人才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偏低,而一个健康的城市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发展本科教育,是调整人口素质的方式。”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信息部部长郑宇劼的看法代表着另一种更为广泛的观点。

深圳本科以上人才的占比与北上广相比,依然相距甚远。即便是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也要低于这三座城市。今年4月,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透露,深圳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24%,而北京、上海、广州的这一数字均超过了30%。

郑宇劼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深圳的高校数量太少了,与其城市地位相比,相差太远。国内其他一线城市和实力较强的二线城市高校数量几乎都在四五十所以上。稍微夸张一点说,你能想得到的城市,高校数量都比深圳多。而一个城市如果没有高校和重点实验室,就不可能有源头创新。”

经济地位的强势崛起是深圳和众多知名高校一拍即合的契机。此外,深圳的就业形势也有吸引力。

根据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统计,深圳大学城硕博研究生就业“留深率”整体逐年上升。其中,哈工大最近三年“留深率”超过60%;北大2015年“留深率”首次排名第一并超过北京,2016年仍保持第一并进一步提高至32.75%;清华2016年毕业生“留深率”为16%,是历年最高。虽然上述数字只是研究生的就业数据,但毋庸置疑,深圳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吸引力正在节节攀升。

合作办学成效如何

在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看来,引进高校是深圳实现“弯道超车,借力打力”的必由之路。他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引进的都是一流的学校,自己建的话,从人员配备齐全到承担科研任务,再到社会认可,至少要20年,时间长,见效慢。深圳既然不缺财力,那么为什么不走一条捷径呢?”

2016年上半年,深圳市GDP达8608.88亿元, 同比增长8.6%。这个数字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颇为亮眼。而且,近年来深圳财政预算持续盈余。以今年1~3月为例,根据深圳市财政委员会的数据,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相抵,盈余约481亿元。

深圳引进外来高校,主要是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更偏向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另一种则是以北大、哈工大等学校为代表,享有更多财政支持的模式。

唐杰说,哈工大的运营模式不同于港中大。后者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很高,学费也较高,一般每年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并且深圳市政府拨付的补贴逐年下降。“就国内其他城市而言,一般来说,如果引进国内高校,可以采用哈工大的模式;引进境外高校,则可以采取港中大的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值得探讨。”

大学城内的几所院校对于深圳的贡献不可抹杀。就以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一些关键指标为例,自2001年1月该院创办以来,已经培养了7400多名毕业生,留在深圳工作的有2000~3000人。

而对源头创新至关重要的实验室,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也拥有多个。吴云东介绍:“我们的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是深圳该领域的第一个实验室,是广东省和科技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培训基地。另外,广东省重点实验基地我们有2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基地我们有14个。”

目前,深圳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2015年,这七大产业增加值7003.4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四成。

在学科布局方面,该院的8个学院均与这座新兴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吴云东举例说,他们的信息工程学院与上述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和专利。“我们已经申请的556项专利中,一大半来自于信息工程学院。”

上述外来高校在科研上的研发成果也不容小觑。就拿哈工大(深圳)来说,他们的电力电子传动研究中心同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制出了高压大功率电源控制器,并已成为我国卫星电源系统的核心设备。

弃分校,选校区

对于深圳来说,一个可喜的消息是,除了北大、哈工大之外,其他引进的高校也大多将以校区形式设置,而非分校。

分校和校区,虽是一字之差,却是大相径庭,在管理体制、资源配套、教育质量等方面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是分校,学科体系不完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校区则直属本校,管理体系与本校一脉相承,招生也是统一的分数线和录取线,同时享受本部的优质教学资源。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已经正式更名为哈工大(深圳)(筹),即筹建中的哈工大深圳校区,并于今年9月首次招收本科生。

不过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该校也与深圳其他的外来高校一样,在分校和校区的定位之间徘徊,管理也遇到了一系列难题。目前担任哈工大(深圳)筹建办党委书记的唐杰说:“以前,我们是分校,行政权、决策权,包括用人权和财政权都由远在4000公里之外的哈工大本部负责。大部分教师也没有深圳事业单位编制。另外,教师待遇与本地高校相比也偏低,因为我们是异地办学的‘驻深机构’,差额拨款。”

哈工大(深圳)预计于今年11月迎接教育部的评估,以获取独立的招生代码,成为哈工大除哈尔滨和威海之外的第三个校区。经教育部批准去“筹”后,哈工大(深圳)将成为教育部单列的高校,正式纳入深圳市属高校序列管理,按照市属高校生均经费标准及实际招收本科生、研究生人数给予办学经费。对于毕业生来说,毕业证和学位证也将与本部的一模一样。

操作层面的隐忧

上述学者担心,在目前高房价和高校学术管理生态环境压力下,新建高校如何引进优秀教师并留住他们?“政府虽然会给一些购房补贴,但在高房价面前,实乃杯水车薪。如果教师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很难实现新办大学的初衷。”

针对高房价问题,当地政府已经接二连三出手,一边增加人才住房供应之余,一边对楼市进行限购。其中,限购力度之大尤以此次“十一”假期出台的政策为甚。
这些新建的学校是否能顺利地招满学生?哈工大(深圳)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今年首批本科生共录取了376名,招录过程的顺利出乎意料。她笑着说:“一开始担心他们不来,结果很理想,还招到了很多学霸,在11个省份的录取提档线超过一本线80分,在黑龙江甚至超过一本线140分。”

他们对今年面对本科招生的专业斟酌了良久,最终确定了6个专业,包括机械类、材料类和土木类等。“必须得是我们的强势专业,还要和深圳的产业发展相结合。”
深圳一位教育观察者也担心,深圳土地资源稀缺,但对外来高校大手笔拨钱批地,是否会存在“圈地”隐患?

2000年左右,随着大学扩招的开始,全国各地兴起了创办大学城的潮流,不少地方在大学城的规模上互相攀比,大肆圈地,占地规模少则几平方公里,多则几十平方公里,引起了一些不良后果。比如说,部分高校利用银行贷款对多余的土地进行商业开发,甚至负债累累,颇为外界诟病。

杨勤认为,深圳的情况特殊,无需为这个问题担忧。他说:“深圳的土地太过稀缺,政府不会允许圈地的。就算是有学校多要了一两百亩地,那也是为将来的发展留下空间。那些引进来的学校都是一流的,就冲着保护品牌,他们也不会浪费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