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2016年阿卡汗建筑奖公布,该奖项于1977年由阿卡汗四世创立,每三年评选一次,现已是世界建筑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作品要求既紧密联系现代社会,又尊重传统精神,尤其关注“对于穆斯林有重要意义的场所”。本届建筑奖有超过9000件作品参选。
1.Bait Ur Rouf清真寺,孟加拉国达卡,玛丽娜·塔拜瑟穆
这座建筑巧妙地缔造了因自然光而产生的美感以及良好通风性。设计师玛丽娜选择了最易得的砖作为祈祷室承重墙的材料,墙面却不全以实心方式存在,一些地方的砖或移除,或扭转。砖与砖之间的垂直间隙顺应通风朝向,阳光和清风进入室内,整个建筑好像在呼吸。这座清真寺建在达卡人口日益密集的社区,土地由设计师祖母相赠。它继承了孟加拉国伊斯兰君主时代使用砖材的传统方法,又表现出极致简约的当代建筑风格。
2.友谊中心,孟加拉国戈伊班达,Kashef Chowdhury/URBANA
这里是一处非政府组织的培训地和会议中心,主要帮助住在河中岛屿及附近地区的居民。办公室、会议室、祈祷室、茶室通过一系列连廊亭,环绕于庭院和水塘间。下沉场地与屋顶绿化形成互补关系,并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建筑位于一个深受洪水侵扰的农业区,建有堤坝,这使得空间没有水平向的光线。但设计师实现了屋顶和地面光线的连接,以顶部光线作为建筑的中心。整个建筑使用的一种主要材料手工砖,受到了孟加拉国最早城市遗址(Mahasthangahr,公元前3世纪)的启发。
3.微杂院 胡同儿童图书馆和艺术中心,中国北京,ZAO/标准营造/张轲
微杂院的设计体现了传统北京胡同院落里的现代生活。胡同作为居住空间,通常有多个层次,表现为“杂乱无章”的院落集合。现代城市的建筑,则与之相反,通常以干净简约为特征。设计师试图营造一种新模式,在现代城市的旧街区中加强社区内部空间及社区之间的联系,并丰富胡同居民的生活。这是“标准营造”团队继“微胡同”后,对“杂院共生”模式的再次探讨。
4.超级线性公园,丹麦哥本哈根,BIG事务所, Superflex, Topotek 1
不同民族、人种、信仰与经济条件的人群是哥本哈根外北桥社区的特色,也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BIG建筑设计、艺术家Superflex与景观公司Topotek 1合作,这是一次构造多元民族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践。在设计之前,定居于此的60多个民族的居民参与了建议征集活动。所以,公园中有亚美尼亚式的野餐桌、哈萨克斯坦风格的公交站,以及摩洛哥式的喷泉底座等等,视觉上呈现复杂性和丰富性,带来一种健康的文化突破。
5. Tabiat人行天桥,伊朗德黑兰,Diba Tensile Architecture, Leila Araghian+Alireza Behzadi
人行天桥横跨下方繁忙的高速公路,两端连接两个被公路隔开的公园。“桥”暗示过程,设计师将“目的地”的意义赋予这座天桥。它不仅连接了分离的绿地,还成为德黑兰重要的公共空间。天桥共有三层,分布着咖啡厅、画廊和餐厅。黄昏时分,绿植中灯光亮起,城市中的个体在这里相聚,而不只是路过。Tabiat在波斯语中有“自然”之意,这座桥也使人自然驻足。
6.伊萨姆·法里斯公共政策与国际事务学院,黎巴嫩贝鲁特,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这座全新建筑设计激进,同时表达出尊重传统情境的理念。建筑第三、四层似漂浮于空中,大体量的悬挑结构位于入口庭院上。庭院内原有的古树得以保留,并成为决定建筑高度的重要依据。同时,墙面角度和窗户设计使阅览室、会议室和工作室靠近古树及枝叶,既与地形契合,又与附近景观融合。材料选择方面,这座建筑是20世纪黎巴嫩清水混凝土建筑文化的延续。此外,作为研究公共政策和国际事务的学院,它的设计也体现中立性、公众性和开放性,研究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相聚畅谈。
(图片来自阿卡汗建筑奖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