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股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弄潮跨境并购:有人扬帆,有人被拍回沙滩

第一财经 2016-10-20 12:31:00

责编:黄向东

跨境并购,正从一种传统的交易模式笃定地演变为资本市场的大趋势;正确的方向加上有效的经验,是迎接这场大浪潮更好的姿势。

一种传统的交易模式,正笃定地演变为资本市场的大趋势。伴随总体规模和单笔交易的纪录不断被刷新,跨境并购持续刺激着中国企业对于出海淘金的需求;并购主体更加多元、交易热度不断升温,模式和经验也在快速累积和应用。资产荒的压力和升级转型的迫切,更助推着这场资本盛宴。

但越来越的参与方却在呼吁,“你要清楚你买的是什么”。不同的诉求决定了不同的结果;资本的疯狂涌入,会让结局分化加快到来。如何不在潮水退去的时候被拍回沙滩上:正确的方向加上有效的经验,这或许是迎接跨境并购这场大浪潮更好的姿势。

跨境并购大军的“五关六将”

在公司启动海外并购之前,在国内某企业内负责战略并购的卢军并没有太多担忧。毕竟,跨境并购的热潮掀起已久,交易模式和流程都有大量先例在前。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各个市场的近两年走势,中国买家的资金实力都已毋庸置疑。

但在近期完成了欧洲一家研发类企业的收购后,卢军此前的这些想法被颠覆了。“到处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坑’。”他感慨道。而他所说的“坑”,甚至小到可能是谈判技巧和沟通方式、提交标书的时间观念和书写习惯,都可能是导致竞标失败的隐患。

在过去一两年期间洽谈跨境项目的经历中,这些还都是“小麻烦”。想要推进一起成功的跨境并购,仅仅靠修缮小问题略显杯水车薪。

此前,一家颇负盛名的境外金融机构负责为卢军的公司推荐海外资产。但在一段时间沟通以及侧面接触后,卢军很快发现,在合作初期对方推荐来的项目资质低于面向海外买家的项目,但报价却又远远高出境外买主。几次推荐项目均没有达成合作后,对方再次推荐来的项目质地有明显提升。

“对于新进入国际并购市场的中国买家而言,对接的过程需要磨合。有时候,项目在收购完成后需要保留原有管理层继续留任;卖家或许也是从文化、流程等多方面考虑,因此更倾向于本土买家。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态度。” 经过前期的周密筹备之后,卢军本以为这次跨境并购已进入平稳交割期。在具体的交割中,卢军和公司要面临标的公司人员安排、资产盘点等问题;但由于事先没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这一环节也充满了担心。

一番海外淘金的历练后,卢军感受到最大的观念变化是,“有钱就任性”可能只是自己当初的美好愿景而已,资金实力并不是做好一起跨境并购的唯一筹码。

即便是“出海”已久的中国资本,对此类感触也感同身受。“对于海外并购,我们需要先意识到这是非常难做的生意。”在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信跃升看来,投资本身就是一笔“强龙不压地头蛇”的生意,在跨境并购中极有可能就买到了估值高、资产差的项目。

解决外部的隐患,需要依靠技能的提升。在不断高涨的跨境并购大浪潮中,国内买家的经验和教训在实战中迅速累积。近期召开的中国企业并购论坛上,年利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坚中就表示,过去五年中国跨境并购经历快速发展,当前政府对于鼓励海外投资的立场也没有改变;现有的政策障碍主要来自国外。

“进行敏感行业收购时一定要低调,保密工作非常重要。在很多国家,部分社会团体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交易结果,而很多利益团体也会影响到政府决策。其次,要尽早安排中介与当地政府对接沟通。‘中国威胁论’可能会对很多海外高管造成非常不必要的恐惧。”刘坚中还建议,跨境并购要有两手的预案,便于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在出海企业的实战经验中,时间、人、钱是交易中作为敏感的要素。三胞集团投资业务副总裁魏思明则表示,在并购推进过程中,应及时打消卖方对于买方价格、速度、确定性的担忧,“要把原则性的东西说清楚。要跟能够真正的决策人进行沟通,了解他在想什么;尽早与私募基金把钱准备好,他才放心”。

待校准的内在动力

即便有“愉悦”的沟通和顺利签约,这也并非一起成功并购的终点。相反的是,跨境并购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支点都存在于这一环节之后——买的是什么,买来怎么用。

厚朴投资执行董事佟梅,此前曾在大型跨国企业任职并负责并购业务,也经历过跨国企业通过并购开拓国内市场的那一阶段。她还记得,在曾经参与的一起大型并购前,标的公司在相关领域所占的市场份额为38%,但并购后这一指标却逐渐萎缩不久就降到8%。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母公司的产品与标的公司的销售渠道,在定位和模式上并不匹配。

“国内企业想要走出去就必须要知道,你要买什么。比如看重市场增长,但不能只看市场份额,要看到市场份额来自于哪里、你买的是这家企业的什么能力。”佟梅总结并强调道。

跨境并购的热潮有多汹涌,理清内在动因的必要性就越紧迫。已有机构人士透露,合作中的一些中国买家曾向他们坦言,只需要并购来的境外公司“不亏钱、不破产就行”。

盈利情况,确实并非评价跨境并购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瑞银集团董事总经理兼投行亚洲并购部主管卢穗诚介绍,从当前普遍情况来看,非国有的大型企业的跨境并购更看重品牌,标的热衷于各行业龙头等,真正意图在于向跨国连锁集团演变。近两年来更为踊跃的一支势力来自国内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对于跨境并购的诉求倾向于更多的市场份额、更完善的产业链。

“在真正开始前,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想明白你为什么要去并购。一定要早一点:早一点想明白,早一点做好融资功课,早一点与各方监管层沟通和报备。” 卢穗诚称。

卢穗诚同时强调,后续融合是跨境并购更为重要的环节,又以人才团队和管理模式的融合最为关键。在其看来,由于交易内容和模式的多元化,在评价一起跨境并购的实际效果时很难直接参考盈利能力的提升;在当前阶段,并购后的业务协同效应、管理团队的融合等,往往成为了评价的关键指标。

并购后的消化和吸收,功课要提前备好。尤其,在目前多数的跨境并购案例中,国内并购中极为常见的对赌和业绩承诺条款并不常见。这意味着,跨境并购后的业绩和运行风险并没有人为此“兜底”和“买单”。这对于并购亏损和业绩下滑的境外企业、并购后创始人或原有团队撤离的标的来说,风险显而易见。

资本海淘新联盟的考验

对于不断扩容和需求旺盛的中国买家而言,熟悉和适应政策环境的过程并不复杂,交易技能和经验的提升也极为迅速。跨境并购正在一种交易模式演变为整个市场的趋势:各类诉求不断的涌现,催生各类参与方不断重构新的组合。

“PE+上市公司”这一资本市场海淘联盟,就是久经实践的成熟模式。上市公司的平台,便于并购后资本的退出;PE抬升了交易中的资金杠杆,提高效率并放大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组合运行无忧。某国内企业人士就直言,和PE一起跨境投资最担心的就是后者退出,“企业希望做的是长期投资,但如果资产没有进行IPO,此时PE或者要求分红、或以更高溢价要求企业接盘。”

“有时候市场变了、情况换了,PE就变成‘坏人了’。”对于企业的担忧,佟梅回应道。

在她看来,企业与PE的决策过程完全不同;公司规划更看重行业内的商业机会,而PE的规划则是横向去看行业的机会,以及平衡投资组合。双方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竞争关系。要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只能在并购之前、双方以合约来明确各类详细的权责。

提前进行详细、明确的沟通和约定,也是多位参与跨境并购机构人士对此的建议。此外,由于并购主体日益多元、参与方众多,部分企业或并不具备判断交易风险的能力,选择更为专业中介机构的重要性也多次被强调。

一方面是抱团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内部的权益分歧,各方观念和预期的调整也非常必要。中信资本信跃升就强调,企业和PE需要非常清楚,后者的定位和角色。“如果PE充当的是贷款融资的角色,也就是借钱给企业,这种情况下PE只要回本收息就可以。如果PE追求的是资产增长,那么就要看资产是否上市或者被并入集团;如果没有,那就需要进行分红。”

在出海淘金组合的磨合中,PE更未雨绸缪,在不断加剧的竞争中寻找更有利的出路。信跃升就介绍,目前PE常见的模式还包括先收购境外资产、在“清理打扫”之后再向国内买家出售。这一操作的好处,是由PE解决掉标的资产的海外遗留问题,国内买家更方便对接,也更容易取得国内银行的支持。而PE在其环节内赚取的,则是服务费用和估值溢价。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