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机动车污防技术新政引争议 专家称内容混乱无法有效指导

第一财经 2016-10-20 14:05:00

责编:李秀中

业内多位专家表示,征求意见稿在技术方向、技术路径、技术实施阶段性目标方面值得推敲。建议进一步扩大征求意见范围,重新修改编制。

最近几日,有两件大事在中国机动车生产、维修和检测界引发震动。

第一件事是,进入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连续发生重度污染过程。北京市环保局明确表示,此次重污染形成的原因,机动车污染是最大的“元凶”。

监测数据显示,重污染过程PM2.5中硝酸盐占比高达35%左右,成为占比最大的PM2.5组分,反映机动车污染排放在本次重污染中作用突出。深圳、广州等城市也明确表示,机动车尾气是城市主要污染物。

第二件事是,环境保护部起草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自本月14日起公开征求相关单位意见。该技术政策涉及范围包括机动车、车用油品、检测设备等。

但业内多位专家表示,征求意见稿在技术方向、技术路径、技术实施阶段性目标方面值得推敲,对在用车没有提出一致性技术要求等,不能形成完整的机动车检测管理体系,恐达不到依据技术指导科学防控机动车污染的目的。应进一步扩大征求意见范围,重新修改编制。

《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专家讨论会现场。摄影/章轲

专家质疑技术新政“思路”

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及颗粒物(PM)等污染物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雾霾、灰霾以及光化学污染的重要原因,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20日上午,在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召集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专家讨论会”上,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理事会主席颜梓清表示,“读了征求意见稿后,感觉这一新政不是以技术指导为目标,而是以怎么管控为目标。”

她举例说,比如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加强新生产机动车排放达标监管”“建立健全机动车环境保护召回制度”“加强机动车排放控制关键零部件管理”“建立产品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车用燃料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对车用机油市场的监督管理”等等。

颜梓清认为,征求意见稿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偏离了技术政策,更像是管理政策;违背国家简政放权政策,出现了较多权力干预市场内容,将会导致权力寻租;编制内容混乱,很难实施和执行,没有引导机动车技术向低排放量发展,没有指明如何评估车辆达标的技术措施要求;不符合国家创新和发展要求,征求意见稿提出的“以政府为主导”不符合创新和发展要求,指定技术不合法,涉及用政策保护落后技术内容。

机动车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第一大污染源。摄影/章轲

“征求意见稿提出‘力争2020年实现轻型车和重型车第六阶段排放标准’,属于落后政策。”颜梓清说,发达国家已在实施低排放积分交易政策,促进了产业升级,利用市场和经济杠杆减排,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

“如果一项技术政策是非常落后的,将来对机动车污控会有多大的效果?我不认为这一技术新政的出来是一个喜讯。”颜梓清分析说,根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6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5年机动车污染物总量4532.2万吨,其中,颗粒物(PM)56.0万吨,氮氧化物(NOX)584.9万吨,碳氢化合物(CH)430.2万吨,一氧化碳(CO)3461.1万吨。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约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98%,但一直未被纳入到机动车污染防控体系。

上述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强“车、油、路”统筹,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但对于这一说法,颜梓清表示,“还在提‘车、油、路’这种思路,是否科学?”

她说,自2000年以来,油品标准先后提过5次,平均两三年提一次,治霾效果如何?“单靠提升油品标准不够,因为氮氧化物是燃烧后(高温)产生的。另外,新车与在用车标准相差11-25倍,而在用车才是排污主体。”

颜梓清表示,目前对于在用车管理主要是黄标车限行,但限制了黄标车,并不等于就控制了高污染车上路行驶。

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城市中机动车尾气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占城市总污染物的60%~70%、40%~50%、30%~40%,并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其中超过一半来源于占机动车总量不到20%的高污染车的排放。

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此前的调研还发现,一味地提高新车排放标准,使新车国产化率越来越低。“无非为国外汽车厂商零部件和技术进入中国大开方便之门,对国产车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是非常不利的。”颜梓清说。

政府推荐某种技术不妥

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强在用车环保定期检验”“对排放不达标车辆,不得发放检验合格报告,不得上路行驶”。讨论会上,有专家表示疑问:全国都在执行六年免检政策,相当于放弃了对机动车排放的控制,如何加强?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鼓励遥感检测等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在用车排放的检测与控制。”专家们表示,遥感检测是80年代的落后技术,检测数据误差高达70%以上,由于检测方法和技术原理的不科学性,早已淘汰。目前,没有任何国家用于公用检测和执法工具,为何成了我国推荐使用的机动车尾气检测技术?

一些城市开展的机动车遥感检测。资料图

四川大学催化材料研究所所长陈耀强介绍,广州车辆研究机构所做的汽油车行驶里程统计表明,只有22%的汽油车的行驶里程在10万公里以内没有超标,78%的汽油车属于超标车,全国近1亿辆汽油车排放超标,按行驶里程统计和按催化剂寿命计算的结果一致,情况非常严重。

“高行驶里程的汽油车PM2.5的排放情况已经和柴油车差不多。新车尽管排放低,但若一个地区的汽油车保有量很大,排放总量也会很大。”陈耀强说,监测显示,车辆流量1300辆/小时,会形成以道路为中心的汽车尾气高浓度PM2.5污染区,这一结果本身就说明城区的主要污染是汽油车尾气而不是其他污染源。“许多绿标车的污染物排放比黄标车的排放都多。”

陈耀强说,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出租车定期更换高效尾气净化装置”,能做到吗?不应该强制吗?而对于“遥感技术”,他则表示,“这是一种闹着玩、花钱没有效果的技术。”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及排放量变化趋势

“通过出台技术政策,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促进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进步这一做法值得肯定。”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建农说,但技术政策的“刚性”需要加强。

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教师姚圣卓表示,“征求意见稿应该注重细节,定出考核指标,对于机动车的排放数据,仅有浓度还不够,还要有单车排放克数的检测结果要求。”

“征求意见稿中竟然没有提到互联网和大数据。”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张平说,尤其是在“双创”背景下,如果技术政策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列出技术清单,有超前性,自然会吸引许多技术专家和创业者蜂拥而至,大大推进机动车防治技术进步。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认为,我国对机动车管理重点应当由主要加强对新车管理,转变到对在用车的管理,“不管是新车还是在用车,只要是在路上跑,就应当符合车辆排放统一标准,确保将车辆排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

“征求意见稿最大的问题,就是由政府来指导使用某种技术,这会引起社会上的质疑。”孙佑海说。

“我注意到这个技术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公众参与的过程和程序。这不应该成为各个部门讨价还价的文件,应该由全社会来监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说。

专家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对记者表示,上述征求意见稿技术政策编制内容混乱,不能对机动车污染防控技术有效指导。建议进一步扩大征求意见范围,重新修改编制。专家们表示,编制组成员应选用对机动车污染防控有实操能力的企业参与,避免技术政策偏离技术内容和落后技术被推荐。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