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自2015年7月起,“每月通报”已连续发布16个月,曝光问题1884起,处理2603人,近5成被开除党籍。其中,涉及巧立名目索要、收取好处费及各种费用等问题187起,占9.9%,“吃拿卡要”名目更“巧”花样更“新”。
“每月通报”发布数据显示,16次“每月通报”共曝光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884起,点名道姓通报曝光2603人,其中有1227人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占总人数47.1%。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1884起问题中,涉及民生资金被冒领、截留、克扣、挪用等问题共1076起,占57.1%。
基层腐败问题点多面广,在涉及民生资金管理使用的问题中有三类问题较突出:涉及种粮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问题330起、涉及征地拆迁补偿资金问题176起、涉及危房改造补助资金问题102起,分别占民生资金管理使用问题的30.7%、16.4%、9.5%。
惠农补贴、危房改造、征地拆迁领域都是资金密集型领域,往往容易成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高发地。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重点领域动真碰硬,坚决防止扶贫等民生资金卡在“最后一公里”。
1884起问题中,679起涉及虚报套取、骗取各类资金,占总数36%。
经过正风肃纪,明目张胆的基层腐败有所收敛,但“虚报套取、骗取”隐蔽性强、手段翻新,“造假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无中生有、以假乱真;2.“张”冠“李”戴、欺上瞒下;3.以少充多、虚列虚增。违纪手段从最普通的虚报面积与人数、假借他人名义,到编造假合同假证明,利用假照片等,手段五花八门。
1884起问题,涉及金额在5万元及以下的有732起,占38.9%。
一些发生在基层的腐败问题虽涉及金额不大,但啃食群众获得感,给群众带来“切肤之痛”,其恶劣影响不容小觑。中纪委表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种“微腐败”抓早抓小,严惩不贷,让基层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和成效。
“每月通报”曝光的2603人中,县处级及以上人员77人,占3%;乡科级及以下2526人,占97%。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809人,占总人数31.1%,基层站所站长、所长126人,占总人数4.8%。
大部分基层违纪人员职级虽低,但多属重点岗位和关键部门工作人员,掌握着钱、财、物,管资金、管项目、管审批,具有一定权力。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基层单位关键人员,加强监督执纪问责,不断压缩其腐败空间。
1884起问题中,涉及巧立名目索要、收取好处费及各种费用等问题187起,占9.9%,“吃拿卡要”名目更“巧”花样更“新”,例如违规收取女子出嫁管理费、扶贫羊管理费、母婴保健保偿费、改厕好处费、向学生收取学籍卡费、计划外教辅材料费、早晚自习看护费……
中纪委对此表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的同时,对违纪问题定期曝光,并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近一年来,中航工业集团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密集调整,不少党组成员来自中国商飞公司。
紧盯国资监管责任落实,推动补齐管理短板,唤醒“沉睡”资产。
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既要在“惩”字上下功夫,也要在“治”字上做文章。
立案40.5万件,其中立案省部级干部41人、厅局级干部2127人、县处级干部1.7万人、乡科级干部5.6万人。
推动加大对资本市场行贿行为的综合惩戒力度,发挥好监管惩戒机制作用,真正让行贿者付出应有代价,着力净化政治生态和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