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西方国家应消除偏见

第一财经 2016-11-03 21:48:00

作者:许云峰    责编:许云峰

中企海外并购近来频遭审查,与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似有不谋而合之处,皆与日渐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相关。

在全球化进程受阻,并出现逆转之际,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却屡破纪录,今年前三季度,中企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521个,实际交易金额674.4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总额。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企海外并购一帆风顺,一份来自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中企跨国并购的完成率到目前为止只有67%。最新的案例是,10月24日,福建宏芯拟6.7亿欧元收购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的拟议收购案,被德国经济部宣布撤回,遭遇审查危机。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对此回应称,希望德方重启对该并购案的安全审查仅为个例,不代表德改变其经济政策。“我们尊重各国在其法律框架下开展安全审查,同时也希望在安审中提高透明度,明确判断标准,给予各方投资者平等待遇。”

的确,中企海外并购失利自身原因不少,诸如中国企业自身透明度不高,以及收购目的和商业逻辑令对方生疑之类。这些我们应该反思,并积极改革以适应透明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欧美市场基本理念。

但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固有成见,以及在民粹主义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是中企海外并购失利不可忽视的原因。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放缓,西方国家失业率上升,并随着逆全球化事件频发,偏见一直未能有效化解。这从欧盟和美国不肯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作为他们反倾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可见一斑。

以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贸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地位更趋巩固,双向投资实现基本平衡。包括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在内,全球已有80多个经济体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极大推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

但“非市场经济地位”却成为了近年来中欧、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一大障碍。自1996年欧美国家将中国划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迄今已有20年。一些丧失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或产业将此作为贸易保护主义挡箭牌,使得欧美一直以“技术标准”为托词,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裹足不前。统计显示,2000~2014年间以中国为对象的反倾销措施达到638件,数量占全球的27%,与中国出口占比极不相称;欧盟目前有效的73项反倾销措施中,即有56项针对中国。

实质上,中企海外并购近来频遭审查,与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似有不谋而合之处,皆与日渐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相关。

以德国为例,此前的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收购颇为友好,但当收购渐渐牵扯到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时,政府政策开始发生微妙变化,甚至刮起一阵越来越强大的贸易保护主义之风。且从以往中国企业在德成功并购案例验证,德国一些政府官员和民众担忧中国企业赴德投资并购,会将德国的技术和工作岗位转移,论据不足且没有多大必要。

而且,对中企海外并购多一些包容,不仅能带动彼此在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且在促进双方经贸关系顺利发展的同时,也将为全球经济带来积极因素,颇具全球战略意义。

总之,不论是对于中企海外并购,还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西方国家都应该少一些偏见,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程度。同时,在全球化进程受阻之际,应更加注重减少国际贸易壁垒,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再度盛行。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