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风文化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国作家比尔·波特寻遍中国,邀41位古代诗人干一杯威士忌

第一财经 2016-11-11 09:44:00

作者:孙维维    责编:吴丹

73岁的美国作家、汉学家比尔·波特从2012年开始探访中国古代41位诗人的故居和墓地。一路上,他始终带着两瓶珍贵的威士忌和三只酒杯,在每位诗人墓前虔诚敬上一杯
美国作家比尔·波特寻遍中国,邀41位古代诗人干一杯威士忌

比尔•波特在南宋文学家杨万里墓前敬酒

在黄河与长江流域寻访中国古代41位诗人故居和坟墓的路上,比尔•波特始终带着两瓶珍贵的威士忌和三只酒杯。

这是他最好、最烈的酒。

一瓶是72度玉米酿制的波旁威士忌,一瓶是68度的大米威士忌,每瓶价值500美元,并且很难买到。比尔说:“我要用一个方法来感谢他们,虽然我没有很多钱,但想送他们最好的礼物,我想每个诗人最喜欢的东西就是酒了,所以我带最好的酒来。”

比尔·波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今年73岁,居住在华盛顿州西雅图附近的港口小镇汤森。去年1月,比尔完成了《寻人不遇》的写作,这是他有关中国之旅的第6部作品。今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将在中国出版。比尔2008年出版的《空谷幽兰》记录了他在终南山寻找中国隐士的旅程,因为切入中国文化中最隐秘的部分而获得广泛关注。

谈及书名《寻人不遇》中透着的不得相见的忧伤,比尔说,他在墓前和诗人们饮酒时,似乎遇见了彼此,也希望中国的读者看了这本书后,也可以做这样的游历,去寻找自己文化中的英雄。

在每位诗人的墓前,比尔都会虔诚地为他们倒上一杯酒,也给自己倒上一杯,幕天席地、把酒言欢。喝着酒,吟着诗,他和诗人的灵魂似乎可以说笑、沟通,彼此成为朋友、知音。

比尔一路上拜访的诗人墓地很不一样,有的简陋,有的宏伟,有的已经变成了农人的耕地,有的则成了乡村垃圾场。他感触最深的是同位于洛阳附近的孟郊和韩愈的坟墓。比尔花了很多时间来找孟郊的墓,没有人知道在哪里,当地的农夫告诉他,坟墓以前好像在田里,可现在已经完全寻不见踪影,没有什么留下来。从洛阳向北,过了黄河就是韩愈的坟墓,墓地专属的停车场可以停100多辆巴士,好像是皇帝埋在那里。

坟墓的不同境况让人不禁唏嘘。但当比尔在田地旁吟唱孟郊的诗时,没读过什么书的农夫也自然而然地跟他一起吟诵。在这苍凉的大地间,诗人们美好的诗歌依然在农耕文化中鲜活地存在着。诗并不会专属于富商或者高官,诗歌可以超越财富和权力,直入人心。

寻人不遇

比尔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72年,那年开始学习汉语的他到达中国台湾,后来到那里的一所寺庙修行,过起隐居生活。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比尔对中国的隐士精神和风土人情极为熟悉。

对于寻找中国古代诗人坟墓并撰写《寻人不遇》这本书的原因,比尔告诉第一财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就是把你心里面的东西发出来。我在他们的诗里看到了他们的心,要来谢谢这些中国历史中最了不起的人。”

比尔在寻找诗人坟墓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麻烦。原定30天的旅程,却因途中老友求助和自己的脚伤而中断了两次,从2012年开始,他最终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

如何鉴别找到的是不是诗人真正的墓地,也很让比尔头疼。“有些诗人有两个甚至三个坟墓,有些是衣冠冢,或者随便盖个假坟墓,以便去祭拜。”比尔说, “我考察了很多资料,上网找信息,也和这些诗人的后代联系,然后综合确定。”虽然比尔的目的地是诗人的坟墓,但他认为即使找到的不是诗人真正的坟墓也没有关系,“不管我找的地方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只要找到一个地方来表示我的态度。”

始也寒山,终也寒山

寒山是比尔了解的第一个中国诗人。在台湾的寺庙里修行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和尚送给他一本寒山的书。他也从那时起开始了解寒山,随后几年翻译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书。

寒山的诗翻译到美国后,受到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追捧。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是守旧和沉闷的,年轻人想要冲破桎梏、解放天性、寻求自由,寒山作品恰恰符合他们的需求。比尔说,寒山追求自由,却不去伤害别人,而去帮助别人,是一位朴素的英雄,一名真正的隐士。

有人不喜欢隐士,认为他们抛弃父母亲人,是在生活中败北逃跑的人。但在比尔的观念里,中国的隐士是真正的修行者,和美国的隐士有很大的不同。“美国隐士通常是逃走的人,他们只是为了逃避世俗,不愿与人交往。而中国的隐士却是中国历史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隐士给社会很大的帮助。在古代,很多皇帝会请隐士出山帮助治理国家。”他说。

对于什么是真正的隐士,波特说:“隐士就是中国宗教方面的博士。”他认为,隐士通常与宗教修养相关。为了真正了解中国的隐士精神,看一看中国到底还有没有寒山一样的隐士,他在1989年到终南山寻访,随后在《空谷幽兰》中记录了200多位隐士。近几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和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等。

这次寻找古代诗人遗址之旅,正是对中国文化探索的延续。比尔此行的最后一站是浙江天台山,这里正是寒山墓地的所在地,冥冥中的巧合,印证着他的兴致正是从寒山开始,也从寒山结束。站在寒山的祭坛前,比尔把酒杯放在一旁的栏杆上,吟诵了一首康斯德书中的诗,叫做《放弃》,身旁的电脑播放着美国西部乡村歌曲《听风》。

隐士与诗人的孤独

寒山是诗人也是隐士,但隐士不一定是诗人,诗人却可以说都是隐士,因为诗人的心是孤独的,是隐士的心。隐士的修行一定是与孤独相伴的,内心的澄净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完成。对于中国“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的观点,比尔觉得,如果没有做过小隐士,是不可能成为大隐士的,因为你的心无法抵抗城市的喧嚣。

“他们在跟师傅学到一定程度后会一个人跑到山里面继续修行。隐士必须体会孤独,在孤独中找到自己的思想。他们不会一辈子住在山里面,一般会居住3到5年的时间,然后就会下山传授所学。他们虽然非常朴素,但有时候最大的英雄都是最朴素的人,难道不是吗?”

比尔一直关注着中国的隐士状况。两年前,比尔又回到了终南山,那时山里已经生活了600多名隐士。相比20多年前,不仅隐士数量增加了两倍,其中还有很多北大毕业的高才生、教授、退休企业家这样的人物。他们看破红尘,不要再过世俗的生活。比尔认为,这种变化或许源于社会的变迁,人们身边纷繁复杂的红尘太多,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看破。

在终南山上修行的日子非常苦,大多数人受不了山上的第一个冬天。天气寒冷、病痛缠身、食物短缺,如果心中没有远方,是没办法忍受这样的磨练的。修行者受不了时就会下山。如果他们能坚持下去,他们就能学会看破和放下,就会认为,“我不是一定要拥有这个东西,不是一定要吃好的食物,不是一定要穿华丽的衣服。住在山里面,我只需要糊口而已,只要不太冷可以过冬就好。”

抽离红尘

比尔说,如果你觉得红尘是应该抓住的,那你会看不起隐士;如果你觉得红尘是应该放下的,那隐士可以帮助你。但问题是,活在红尘里的人常常不自知,他们不愿意看破,他们迷路了。

世俗生活让人们越来越功利、匆忙和焦虑,陷在红尘中,被牢牢地捆绑在社会这张大网上。比尔不赞同这样的状态,认为人不应该活得这样仓促,得在这座嘈杂的城市里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心里面。他说,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只是修行的外衣,“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每天早上或晚上,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坐五分钟,没有音乐、没有电视,只需要呼吸,让心安静下来,或许你可以听到它说话。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是一步,迈出了第一步,你就可以走很远。”

深山古林、古佛青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在出世和入世间找一个平衡点,或许是大多数人可以选择的修行方式。陶渊明就是一个范例。“他既抽离红尘,又非隐居深山,他在山林和城市间过着不远不近的生活。”而这也正是比尔所追求的。

陶渊明是比尔最喜欢的诗人,《饮酒》的第五首是比尔最喜欢的诗。在见面的最后时刻,比尔给我们吟唱起这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那曲调悠远、深厚,似乎让人听到寺庙里的晨钟暮鼓,也听到尘世的天高海阔。

《寻人不遇》封面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