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职业生涯中有约30年时间是在金融领域度过的,而这几十年正是我国金融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历史性阶段。
2013年我从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岗位卸任后,每每回忆起往事,总有一种幸运之感。这倒不是因为自己最初是学机械制造的,从工厂转到银行,半路出家干金融,居然误打瞎撞地当上了全球最大银行的行长,而是因为无论与那些先于我在银行工作的前辈们相比,还是与那些后于我入行的年轻同事们相比,我有幸见证和参与了我国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一段过程。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机遇。
在这一过程中,我曾就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部分问题发表过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意见。离任后我将其汇辑成《银行改革攻坚——热点、难点、重点》一书,承蒙中信出版社不弃予以出版发行。该书出版后,读者反映似乎尚可,先后还加印了几次。此后三年间自己又发表了一些东西,不经意间又有了十多篇。此次人民出版社希望我能将这些 “新作 ”与原先的 “旧著 ”整合在一起,重出一本新书。面对盛情相邀,除了感激之外,我感到了不小的压力。
我始终认为,银行有道十成,吾仅知其一二。这不是故作自谦。搞金融时间越长,经历的事情越多,就越发承认这一点。因此我实在不敢说这些文章究竟有多少价值,是否值得再去印刷出版。但我也意识到作为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这么多年改革的一个经历者,也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这些年间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感悟,对一些问题的体会和认识如实地记载存录下来。因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宏大历史画卷实际上是由大大小小许许多多块拼图组成的,如果自己积累下来的这些东西能够成为一块巨大的多彩拼图中的一小角,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选入本书的文章是我担任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和工商银行行长十四年中,以及卸任后近三年间所写的,故将此书定名为《金融笔记——十六年间笔录》。由于这些文章写作的时间跨度较长,涉及的话题也较广泛,为了便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当时我写这些东西的背景及心境,在编辑此书时,我在每篇文章的开头都以 “作者注 ”的形式加写了一段话,意在对当时的有关情况作一些交代和说明。
希望本书中的这些文章能反映出自己这十多年一以贯之的一种追求——不故弄玄虚,不偏执极端,说真话,说白话,力求让业内人看了不觉得浅,让局外人看了不感到深。至于是否做到了这几点,只能由读者们去评说了。当然,倘若有人在研究我国银行业改革史的时候,能从中找寻到些许参考之处,也不枉作者之用心了。(本文选自《金融笔记——杨凯生十六年间笔录》序言,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
机构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跨境支付与投融资功能增强
4月是传统的信贷“小月”,叠加当前外部冲击加剧的影响,权威专家预计部分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可能回落,但下阶段金融总量增长仍有支撑。
要求保险集团聚焦主业,简化股权层级,防止无序扩张;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控制为基础,兼顾风险相关性,确定并表管理范围。
要有序压降存量风险,全力破解处置难题,持续巩固提升成果,扎实推进专项行动顺利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