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的上海,交通会不会像1990年一样顺畅?
2016年12月1-2日,2016第一财经年度峰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主题为“横越未知”。这也是第一财经创立14年来首次举办年度峰会,关注中国企业进入“无人区”后所面对的各种未知和不确定性,以及如何走出“无人区”。
在2日下午举行的“城市的未来”圆桌论坛上,穿着深色圆领T恤、牛仔裤的摩拜CEO王晓峰利索地跨上台,向现场的观众勾画自己的希望——24年之后,也就是2040年,上海的交通应该像1990年一样顺畅。
2040年,对应的是上海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上海2040”。这个关系到未来20多年上海城市定位和发展蓝图的总体规划,已于今年11月10日经上海市人大审议。按照程序,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将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
让上海减少100万汽车上路
王晓峰的方法,是用自行车来替换汽车。他说,希望每天减少100万辆汽车上路,这样就可以减少900万平方米的道路面积占用。
随着生活水平将持续提高,小汽车正在持续快速进入家庭。
数据显示,1990年上海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4.77万辆。而到了2002年,上海民用汽车保有量为62.3万辆,其中个人民用车辆为14.36万辆。
但是,上海市交警总队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上海汽车保有量达291.08万辆。这其中,小型载客汽车达247.42万辆。而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载客汽车(私家车)就达到207.4万辆,占小型载客汽车的83.82%。与2014年相比,私家车增加26.21万辆,增长14.47%,每百户家庭约拥有52辆私家车。
这种趋势还在继续。为调控私家车的保有量,上海自1994年起实施私车牌照额度拍卖,是中国内地最早进行牌照拍卖的城市。2014年底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表示,若不在沪牌总量上有所控制,上海私车的数量可能要比目前多出1~1.3倍。
但是,道路拥堵形势依然严峻。
于是,“十三五”期间上海提出将继续对小客车采取总量调控,同时建立车牌发放的联动机制。也就是说,将上海市区号牌小客车新增额度发放规模与交通拥堵指数(道路交通运行情况)、交通环境联动,动态调整额度发放规模。同时,适时调整取得额度所需的条件,从源头上实现小客车的总量调控。
与此同时,最新出台的《上海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提出,营造绿色交通环境。全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的出行比重不低于80%。
作为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参与者,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金忠民表示,自己支持道路上有更多的自行车。
金忠民说,上海很多年前就是一个自行车的城市,“我们希望这个城市能够是慢行的,交通舒适的,倡导市民多用绿色的交通工具,比如自行车。”
根据摩拜单车的计划,年底前将在上海完成10万辆的投放规模。届时上海也将超越杭州,成为国内最大的公共自行车共享城市,同时还是最大的智能共享自行车城市。
这也就意味着,从今年4月22日开始尝试,到今年12月底之前,摩拜单车用8个月时间实现了上述目标。而对于今年8月16日进入的北京市场,王晓峰称,很可能5个月之内完成10万辆的投放规模。
与目前全世界800个城市由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不同,摩拜的自行车则是由创业企业发起的,在王晓峰看来,也做到了更高效的推进。
比如由纽约市政府在2013年5月推出的公共自行车“花旗单车”,由花旗银行出资4100万美金,在纽约投放7000辆单车,分散在450-460个站点,每天服务3万多人次。
“(纽约模式用了)两年时间规划,三年时间实施,投放了7000辆自行车。”王晓峰说。而摩拜单车的速度,显然远远超过了花旗单车。
不过,现在上海的骑行体验并没有做到完善。王晓峰当天骑着自行车来到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会议,却找不到合适的停车地点。无奈只能把自行车停到路边的铁栅栏处。“保安看了我好几眼,他没有拦我我就进来了,这个体验非常不好。”
说到未来,王晓峰说,上海街头的汽车数量一定会减少,因为汽车利用率不高,一天24小时,真正利用的时间不超过3小时,也就是说利用率只有10%,剩下90%的时间是在荒废。
而自行车是短途出行最好的方式。“如果你有一个约会,要去两三公里以外的地方,你敢提前10分钟就走吗?你肯定不敢,你得提前30分钟走,防止路上堵车,但是有一个方式可以,就是骑自行车。”
“我已经有4、5年没有开车了。”王晓峰说。
不过,在规划者看来,假如市民希望拥有机动车,包括新能源汽车甚至无人驾驶汽车,规划里面也要有一定的空间来保障这一部分市民对停车的需求。
但总的来说,“我们倡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交通在交通运输体系里面的地位,这是我们的价值导向。”金忠民说,这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型,未来每一个人,每一个市民都有责任为这个城市的转型提供自己的贡献。
普华永道中国上海首席合伙人黄佳则表示,虽然生产汽车一定会比生产自行车产生的GDP多,坐出租车也一定比骑自行车产生的GDP多,但是自行车可以减少排放,在拥堵中给人更好的体验,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而不是单纯用GDP来衡量整个城市生活品质。
如何让城市对交通更友善?
根据规划,2040年的上海,城市性质被确定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金忠民说,“上海2040”对标的是国际一流城市,同时把国家对上海的要求,把市民幸福作为规划出发点。
“上海2040”也提到,适应绿色交通要求和城市生活方式转变,优化慢行交通和城市物流格局。提高非机动车通行网络的连续性,完善安全通达的骑行网络和舒适便捷的步行活动区域,建设更多的“B+R”(自行车+换乘)设施。
但是,如何完善骑行体验?
考虑到未来信息化时代大趋势,金忠民表示,此次“上海2040”强调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依托该平台对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估、检测、维护。
目前,规划里运用比较多是空间地理数据,包括一些经济发展情况,而这些数据基本上是由各个部门定期收集反馈。
事实上,除了公共部门,许多民间数据也将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比如,通过自行车上的智能锁,摩拜单车已经第一次把自行车的轨迹和数据画到图上来,而在服务大量人群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有意义的数据。
王晓峰说,目前摩拜单车已经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雾霾对自行车出行的影响,以及大型居住区和商业区人员流动情况的报告。同时也希望通过大数据,对未来道路设计形成一些建设性意见。
比如,如果一天内世纪大道有一万人次骑车,陆家嘴有8万人次骑车,那么将来这两条道路是不是设立自行车道,怎么进行道路规划,甚至道路两旁商家规划,这两个数据都会有一些指导意义。
“但是现在数据还比较少,我们也愿意跟相应科技机构,政府部门一起来研究,看看可以如何让这个城市交通更好。”王晓峰说。
黄佳说,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体制内外的结合,来解决一些交通问题。同时也可以将大数据与规划结合,以预测性做城市规划。
金忠民说,上海作为一个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建设后时期的城市,不是纯粹搞物质性、空间性建设,而是进入了存量规划。一个特征就是更多关注公平、公正、绿色发展。
因此这次“上海2040”就是一个转型,更多关注市民需求,把市民可以感知的出行、居住、养老等等问题作为规划的基本考虑范围。
而上海突出的特点是一个大城市,但是一个小地方,人多地少矛盾还是比较突出,而且现在人口还在增加。
因此上海也借鉴了国际上先进规划理念,比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更关注就业岗位跟空间布局结合。所以上海就把发展重点从市中心往郊区转移,聚焦新城、新市镇作为郊区下一步发展重点,很多新城比如嘉定、青浦、松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城市运作,有就业、交通系统。
金忠民也坦陈,未来是很难预测的,所以也要考虑未来的多种可能,因此“上海2040”此次在空间上做了一些留白,而且是在城市开发边界之内,在锁定的建设用地天花板下面做文章,用规划土地方式的转变来倒逼城市经济发展转型,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留白用地类别在国标里面没有的,但是上海第一次用空间留白来做。”金忠民说。
而只有很好地实现转型,上海未来的生态用地才能扩大,公共服务设施才能更好地满足包括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移民等各个人群的不同需要。
“上海处于有机更新阶段,要细化城市规划深度,也会考虑未来让人的生活更加丰富,这是我们规划一直追求的目标。”金忠民说。
我国将于2026年开始实施“十五五”规划,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十五五”规划建议。
1至4月份,传统燃料汽车出口129.5万辆,同比下降7.9%;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
可按每招用1人补贴1500元的标准,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
十大攻坚突破任务来源于优化营商环境8.0版,总体考虑四个方面。
推动自动驾驶设计运行条件、自动泊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等标准批准发布及实施,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构建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