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进出口数据显著提升,结束了我国单月出口连续七个月下滑的局面。
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35万亿元,增长8.9%。其中,出口增长5.9%;进口1.03万亿元,增长13%。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8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2%。其中,出口12.47万亿元,下降1.8%;进口9.36万亿元,下降0.3%;贸易顺差3.11万亿元,缩小5.8%。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称,按照这样的走势,今年全年进出口有望转正。出口的增加与近期人民币汇率走贬相关,而进口提升则缘于第四季度国内经济走强,下半年营改增减税,降低企业负担等因素。
外需市场依然严峻
面向未来,外需市场依然严峻。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信息,1-11月,中国对欧盟、东盟、日本等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对美国进出口下降。前11个月,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我外贸总值的14.9%。其中,我对欧盟出口增长1.5%;自欧盟进口增长5.8%;对欧贸易顺差7742.7亿元,收窄4.7%。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下降1.7%,占我外贸总值的14.1%。其中,我对美国出口下降0.9%;自美国进口下降4.2%。
商务部上个月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6年秋季)》(下称《报告》)预计2016年中国进出口有望实现回稳向好,2017年中国外贸占全球市场份额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然而“逆全球化”升温、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恶化。当前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再加上英国脱欧、欧洲极右翼政党兴起、美国大选走向都表明发达经济体民粹主义思潮盛行,主要经济体在经济政策上“逆全球化”倾向愈发严重。
加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对中国贸易负面影响加大。中国已成为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首要对象,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共遭遇来自21个国家(地区)发起的91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同比上升44%;涉案金额109亿美元,同比上升90%。中国的钢铁、铝业和光伏等领域成为遭受国外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严重影响相关行业出口。
从整体看,世贸组织报告显示,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实施了145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有近21项新措施出台,月均新措施数量为2009年世贸组织开始监测贸易限制措施以来的最高水平。
汇率是最大利好
近期人民币持续走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创下8年低位,11月25日报6.9168。对出口商来说,一方面出口额将因为出口价格更具竞争优势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如果以美元结汇将能兑换更多人民币,提升企业利润。
11月4日结束的第120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到会和出口成交相比2015年双双增长,形势趋稳向好。其中出口成交18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这一数据,相比于春交会同比增速的0.1%,状况有所好转。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利好政策。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将机电、成品油、玩具等共418种产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提至17%,调整自2016年11月1日起执行。值得注意的是,前10个月机电产品和纺织品等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这些政策具有针对性。
周世俭评论说,由于外贸政策一般需要3个月到半年才能显出效果,最快也要等春节期间才能看到,此项政策是国际惯例。
《报告》分析,中国外贸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产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头挤压”。一方面,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2016年前8个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和日本进口市场份额比2015年同期分别下降1.4个和2.6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产品在美、日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上升0.7和1.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以互补为主的关系将发展为互补与竞争并存关系,尤其新兴产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更严苛的遏制。
一季度,旅行服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达5849亿元,增长21.8%,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
一般贸易进出口稳中有升,增长19.5%,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3.0%。
多个进出口增速靠前的外贸大市,也是对单一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依赖度较低的城市
市场多元化增强了中国出口的韧性,有助于分散关税壁垒带来的压力
除了对接东盟国家,拓展多元市场也是广西出口大增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