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提到适度规模经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梳理历来文件及政策可发现,中央将此视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会议强调“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安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吴立认为,土地是农业生产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集中是推动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也是此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现农资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破局点。在整个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在“三权分置”解决承包地流转的制度性障碍之后,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形式”包括,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其新型经营主体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最终是为了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
而“适度”规模则要求不能盲目求大、强行推进。官方曾刊文称,从全国来看,由于各地的农业资源禀赋、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自然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土地经营规模适宜标准。所以,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的土地经营规模要靠各地从实践中探索。
日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曾在第一届国家发展论坛上提到,当前农业资源要素供给条件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需要提升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的规模化水平。中国特色的规模化可以通过发展规模化的服务解决机械化问题,小麦就是如此。一定要防止通过行政的手段来扩大土地的规模。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农业规模总有边界,在中国,小农户总会存在,未来农业发展形态是“小农户+规模经营”。
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吴立认为,本届政府上台以来,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到土地流转“三权分置”再到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及相关产权保护落实,农村土地改革一直沿着明晰产权扫清障碍推动资本化的思路在稳步推进。经过多年试点,预计2017将进入总结期。
会议最后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会议表示,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必须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
正如中央提到的要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更好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廖洪乐称,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不能追求一刀切,要求一步到位,应该由企业主动去调整,政府要为改革提供好的环境和服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需要说明的是,底线思维越来越明显。
此前土地制度改革也有三条底线,要求“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跟本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提及的“三条底线”,廖洪乐认为,强调底线思维是为了保证改革是在一个可掌控的框架下进行,不能为了改革引起很大的动荡。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本次价格机制改革是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相关行业的价格有望率先走出低谷,引领“物价合理回升”。
“向后看,市场可能从此前的震荡趋势向上逐步转为区间震荡,前期表现较强的科技板块再度上行可能需等待下一催化剂。”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表示,我国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更新旧动能,发展新动能。
市场权威专家:结构性降息同样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