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风文化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0年的海平线,讨论中国自己的意象

第一财经 2017-01-04 19:42:00

作者:区直    责编:李刚

日前在中华艺术宫开幕的第16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试图回归东方文化的思考,回归到对本土文化、哲学的发掘

汪一舟 高山,装置,材料:宣纸 尺寸:约30米X15米X12米

1986年,首届“海平线”86绘画联展在上海美术馆初次亮相,展览“理论先行”,一连开了三天的研讨会,从学术上研究、寻找有探索性、时代性的青年艺术家。首届参展艺术家包括施大畏、俞晓夫、张培成等。30年来,历届海平线展览中已展示了40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从“海平线”脱颖而出的许多艺术家已成为当今上海乃至全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

2016年12月30日在中华艺术宫开幕的第16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是海平线展览一次新的起航。上海美协副秘书长、本届海平线策展人丁设介绍,本届“海平线”试图回归东方文化的思考,特别是当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把重心回归到对本土文化、哲学的发掘。也因此,展览主题为“意象再造”,意象是东方审美表达方式,“意”指内在抽象的心意,“象”指外在具体的物象。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汇聚融合,“意象”概念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表达,而是国际语境下对东方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我们想把这种文化现象,通过这个展览做一个呈现,让大家来重新探讨东方文化在国际语境中的可能性。”

本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同样“理论先行”,组委会邀请吴亮、王南溟、龚云表、李旭、尚辉、朱其、方志凌、彭捷等全国美术理论评论家探讨这一主题。“我们想征求更多批评家的看法,通过讨论让意象的概念更具体,更显东方性,更凸显中国式审美。”丁设介绍,本届组委会希望展览能够引起公开讨论,“特别是当代艺术走到瓶颈期的时候,更应回归本土文化基础,评判当代艺术价值不是好与不好,而是是否基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判断,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的基础是否扎实。之前当代艺术概念更多是从西方接受,但经过30年发展,我们已经把自己的文化提升到和国际同等的平台上,文化更加自信,也需要对西方进行文化价值输出。在这个层面上,探讨中国自己的意象概念就显得更有意义。”丁设说。

不囿于传统表达的海平线和上海双年展一样有着国际化的语境,丁设说:“也许展厅里的作品形式多种多样,但最终装的还是中国人自己的思想。比如同样表达山水,原本是用宣纸、毛笔,如今可能是用金属网构成,这些作品的精神基础是中国文化,只是材质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意象再造的魅力。”

本届海平线有30位左右艺术家参展,150余件作品亮相,将持续至2月12日。

吕旗彰 梦舟,200x450x80cm,橹、钢索,2016年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