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2月16日至21日京津冀地区出现持续严重雾和霾天气后,12月30日至1月5日这一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持续性的雾和霾过程。
北京市气象台于12月30日9时30分发布霾黄色预警信号,19时30分升级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12月31日20时25分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目前仍处于霾橙色预警中。
北京地区近期雾和霾天气成因是什么?未来趋势发展趋势如何?5日晚,北京市气象台有关专家分析说,2016年12月16日以来(截至2017年1月4日),北京地区气候特征为,气温偏高、湿度较大、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弱、北风时次少,雾日偏多。其中,北京地区平均气温为-2.4℃,比常年同期(1981~2010年平均,-4.0℃)偏高1.6℃,为1981年以来同期第6高值。
该期间,观象台出现大雾天气9天,比常年同期(0.9天)明显偏多,为1981年以来第2高值,仅少于去年同期(11天)。
1月1日,第一财经记者在河南新乡拍摄的重污染天气过程。摄影/章轲
专家称,这次北京地区出现持续雾和霾天气主要与大尺度环流背景密不可分,2016年12月16-21日,欧亚大陆上空500百帕高度距平场呈西低东高分布,我国中高纬度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华北大部地区处于正距平控制;2016年12月30日-2017年1月5日,我国中高纬仍以纬向环流为主,这种形势不利于极地冷空气南下影响华北地区。
“静稳条件有利于雾和霾维持、增强。”专家介绍,12月30日开始北京地区转受高压后部弱气压场控制,风速较小,空气湿度大,大气层结稳定,大部分时间静稳条件较好。1日后半夜到2日上午受弱冷空气影响,城区及以北地区雾和霾天气消散,但2日中午在偏南风输送的作用下本市的污染物浓度又迅速上升,能见度显著下降。
监测发现,此次过程垂直扩散条件有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和早晨能见度较差。12月30日-1月4日,北京地区处于高压后部,大气维持静稳,中层回暖明显,白天地面气温较高,对污染物垂直扩散有利。夜间地面辐射降温明显,形成贴地逆温,非常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能见度转差。5日白天受低层偏东风的影响,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小雪或零星小雪,但对雾和霾的清除作用有限。
专家说,此外,湿度大有利于颗粒物的吸湿增长。12月20日早晨大气低层水汽充沛,湿度接近饱和,北京平原地区出现大雾天气,由于气温较低,雾滴在路面、树木上不断附着冻结,大兴、通州、顺义等地出现雾凇天气。2017年1月1日早晨至上午大气低层湿度接近饱和,平原地区出现大雾天气,部分地区出现强浓雾,最低能见度不足200米,房山、大兴、通州等地再次出现雾凇天气。
“北京的特殊地形有利于雾和霾的维持。”专家介绍,北京处于三面环山的地形,西面、北面的弱冷空气不易进入平原地区,且冷空气过山后强度减弱,而来自北京南面的外来污染物却能长驱直入。
监测显示,此次过程北京雾和霾最重的是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略轻。北京南部地区受到太行山前地形辐合线影响,与河北中南部山前地区形成重污染带。2日早晨北京地区受弱冷空气影响,城区及以北地区空气质量为优,但由于冷空气过山以后势力减弱,北京南部地区和河北中南部地区的雾和霾天气未能减轻,2日白天受偏南风环流影响,北京南部及河北的污染物又回流至城区和山前地区,造成2日空气质量只出现短暂好转情况。
专家预计5日至7日,京津冀等地霾天气仍将持续。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等地有轻至中度霾,北京南部、河北西部沿山等地有重度霾,能见度在1公里左右。其中,5日夜间,北京地区和河北沿山有轻度到中度霾;6日,京津冀等地霾有所发展;7日,受弱降水影响,上述地区霾天气略有减弱;8日白天受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霾天气将自北向南减弱消散。
涵盖新能源、现代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将加速临沂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面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机遇与挑战,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正以差异化路径加速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形成“各展所长、互补共生”的突围格局。
未来三地产业将更加聚焦“六链五群”总体布局,形成产业协同新格局。
城市群发展呈现出“沿海—内陆”的分化趋势,沿海城市群的资源集聚能力相较于内陆城市群更具优势。
在WIPO每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的排名一直稳步上升,是全球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