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万科股权之争定盘

第一财经 2017-01-15 21:33:00

作者:陈淑贞    责编:胡军华

随着华润的退出、恒大和宝能的先后表态,万科股权大战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了。事件的脉络是清晰的,除了万科管理层的努力外,不应忽视政府给予万科的支持。

短短数日,万科(000002.SZ,02202.HK)股权大战局面逆转得如此之快,多少让关注者措手不及。

1月12日,华润宣布将所持有的16.89亿股万科A以371.71亿元全部转让给深圳地铁,对应的每股交易价格为22元;1月13日早晨,恒大(03333.HK)表态,不再收购万科股份,并将于万科之权益在集团财报中入账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月13日晚间,宝能系声明,欢迎深圳地铁集团投资万科,作为财务投资者,支持万科健康稳定的发展。

万科股权大战以令人意外的方式,转瞬进入尾声,虽然终点还没到来,但一切似已可想象。万科的控制权无虞了,恒大以及宝能的具体退出时间和方式只待与万科、深圳地铁等方面的谈判与博弈。

这是万科第二次发生控制权危机,第一次是发生在1994年的“君万之争”,最终靠监管机构和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万科管理层力挽狂澜,此后万科进入长达21年的高速发展期,也是管治的平稳期。

这次的控制权危机绵延的时间更长,更风险横生。2015年7月10日开始,宝能第一次举牌万科,打破了万科自“君万之争”以来的平静,并以此开启资本影响万科的模式。此后,宝能对万科追加了4次举牌,安邦、恒大亦加入战壕,其间万科尝试引入深圳地铁为第一大股东,但因华润的强烈反对,最后以终止收场。

从公开信息来看,这场中国资本大战的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12月,监管机构多次公开表态,以“行业的强盗”、“资本市场的泥石流”等严厉措辞形容举牌上市公司的保险公司,并暂停前海人寿的万能险新业务、恒大人寿的委托股票投资业务。

行业人士认为,监管机构的表态和定性,为万科股权大战的解决点明了方向,黑暗中初露曙光。

正在市场纷纷猜测,万科股权大战何去何从之时,2017年1月12日,华润投下一颗深水炸弹,撕开僵持不下的局面。华润与深圳地铁签订万科股份受让协议,通过此次股份受让,深圳地铁将成为仅次于宝能的万科第二大股东,而华润则将彻底退出。

财经与房地产知名评论员黄立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资本方而言,万科的最大价值在于控制权,但经过宝能和恒大的入场后,华润已失去对万科的控制能力,不如套现离场,毕竟这次深圳地铁给的价格不错。”

当年华润从深特发手中接盘万科A,加上北京华润置地持有的万科B股的价格不过3亿元。华润多年来从万科分得的红利亦不可忽视。记者粗略统计得出,华润在万科身上获取的利益超过400亿元。

华润方面表示,转让万科股权是综合考虑自身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的需要,也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另外,股权转让有利于万科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地方企业资源整合协同,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方式。

告别华润后,万科枕榻上尚有股权大户宝能和恒大,能否妥善解决其两者的退出将成为万科下一个生死时刻。

一名独立信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华润坚持反对引入深圳地铁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情况下,恒大被寻求为万科的“白武士”。而恒大答允救场的原因是拿下深深房的壳资源。

 

截至2016年11月30日,恒大于公告日期共持有15.53亿股万科A股股份,占已发行股本总额约14.07%,总代价约为人民币362.73亿元。根据1月13日万科的报收价格21.81元计算,恒大目前持有万科股票的市值约为337.55亿元,浮亏25.17亿元。同时,恒大重组深深房(000029.SZ)的各项工作仍在推进中。

从恒大目前的表态而言,恒大有可能成为继华润之后,万科股权大战链条上第二道撕开的口子。不过,截至目前,恒大对万科的最后一次增持发生在2016年11月,恒大持有的万科股票的解禁期限为半年,即2017年5月。

另外,尽管宝能已表态为财务投资者并继续支持万科的发展,但仍是目前万科股权大战中最大的悬念,宝能将继续持有万科抑或退出是未可知因素。

此前,第一财经已独家报道,深圳地铁成功受让万科的股票后,有可能继续增持,而拥有地方国资坐镇的万科将成为经济维稳的重要角色。此说法已得到证实,1月13日晚,万科通过公告表示,深圳地铁或将继续增持万科。

事件演变至今,风云诡谲又危机四伏的局面已得到控制。随着华润的退出、恒大和宝能的先后表态,万科股权大战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了。事件的脉络是清晰的,除了万科管理层的努力外,不应忽视政府给予万科的支持,如万科与深圳地铁的合作便是深圳市政府主导的。

在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万科股权大战落幕之前,各方利益的博弈依然关键。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经过万科一事,企业需要反思股权分散的问题,并及时完善股权结构,此外,引入更多元化的战略机构投资者仍是传统房企转型的关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