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黑龙江社科院称黑人口未加速流出 五年来外流规模减少近一半

第一财经 2017-01-16 13:44:00

作者:章轲    责编:汪时锋

人口流失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定性其只有负面效应,如果引导得当,也可能转化为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推动力。

备受关注的黑龙江人口外流问题又有新的研究成果。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16日公布的研究报告称,黑龙江省人口外流呈现明显减缓趋势。从外流人口结构来看,农民工是外流务工经商的主体。

数据显示,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外流人口中43.69%是因为“务工经商”,到2016年这一数值上升为80%,7年间因务工经商外流人口的占比增加近1倍。

当日发布的《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2017)》称,2016年黑龙江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五大问题,包括城乡居民增收动力不足,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令人担忧;职工转岗分流压力巨大,有效化解社会风险面临挑战;“三医联动”缺乏系统性,相关政策配套衔接迫在眉睫;人口外流带来结构风险,振兴发展四大掣肘亟待破除;舆情焦聚四类民生热点,交通拥堵首次引发公众关注。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田雨介绍,从纵向看,最近五年与前十年相比,黑龙江省人口并没有加速流失趋势;从横向看,中西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人口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也并不是人口净流出最突出地区。

田雨介绍,人口流失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定性其只有负面效应,如果引导得当,也可能转化为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推动力。老工业区衰退导致大量人口外流“锈带”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从“除锈”到“锈带再复兴”需要采取长期的积极稳健的扶持政策。

按照专家预测,黑龙江省的人口红利期将持续到2025年左右,从劳动力总量供给上十年内还不成问题。目前,黑龙江外流人口中占60%的农民工流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合理人口流动,要以积极引导为主要政策导向。因此,留住优质的劳动力和创新创业人才,才是当前需要思考和应对的“真问题”。

田雨介绍,研究发现,人口外流规模呈减缓趋势,农民工是外流务工经商的主体。据黑龙江省统计局数据,2011-2015年,全省平均每年外流人口约为6.92万人,与2000-2010年十年间平均每年流出12.6万人的规模相比,五年来人口外流规模已减少近一半。

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外流人口中43.69%是因为“务工经商”,到2016年这一数值上升为80%,七年间因务工经商外流人口的占比增加近1倍。但从务工经商人员内部构成来看,农业户口占64.3%,即近2/3农民工是外流务工经商的主体,属于城市化发展正常现象。

“人口外流带来结构风险,影响经济发展的四大掣肘亟待破除。”田雨分析说,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失,劳动力资源储备不断下降,加速人口红利期走向终结。城镇就业人口的流失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而人口外流加剧空心化资源城市转型难度,青壮年外流加大社会保障体系运行风险。

据人社部2016年8月最新公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严重透支,收入比支出少183亿元,企业养老金可支付月数仅1个月,入不抵支情况严峻,未来黑龙江省社会保障基金体系运行将面临更大的财力支撑风险。

田雨认为,应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制定分类留人的人才策略。在政策导向上,理清“外流人才”的深层结构特征,细化“分类留人”这一系统策略。结合黑龙江省发展实际,加大改革的力度,创造更好的用人环境和用人氛围,人才不但不会流失,也可以吸引回流。在应聚焦“高级技工、企业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大学生创业人才”这四类重点人群实施分类引导策略。

相关:

东北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年份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东北地区

2000 587.04 329.91 531.54 1448.49

2005 497.15 261.92 490.38 1249.45

2006 498.02 265.91 496.54 1260.47

2007 495.50 262.08 502.51 1260.09

2008 510.79 262.02 475.07 1247.88

2009 509.55 265.26 469.06 1243.87

2010 518.15 267.62 459.99 1245.76

2011 579.58 277.86 466.20 1323.64

2012 598.73 285.48 470.98 1355.19

2013 689.10 338.40 467.80 1495.30

2014 665.20 334.40 450.90 1450.50

2015 618.40 325.10 433.50 1377.00

数据来源: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