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德勤:今年全球经济加速复苏 人民币浮动或超预期

第一财经 2017-01-16 23:01:00

作者:张菲菲    责编:石尚惠

德勤报告认为,2017年全球经济总体增长将好于预期,其中亚洲或将领跑全球。美联储年内或有四次加息空间,不排除人民币汇率浮动存在超出市场预期的可能性。

德勤1月16日发布的《亚洲之声》系列第一期报告认为,2017年全球经济总体增长将好于预期。尽管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言论仍旧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也偏向悲观(注:IMF刚刚发布《世界经济展望》关键预测更新,上调了中美经济增速预期,其中大幅上调2017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至6.5%),但三大因素预示着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意外上行,其中亚洲或将领跑全球。

德勤中国经济学家首席许思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美联储年内或有四次加息空间,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7.3~7.4,基本反映了市场预期,但不排除高于这一数字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今年人民币汇率浮动存在超出市场预期的可能性。

全球经济趋于稳定 中印消费驱动增长

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欧元区债务危机以及中东、欧洲和亚洲的地缘政治冲击等一连串动荡的洗礼后,全球经济终于开始重回正轨。

德勤报告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或加速增长,领先指标已经显示全球贸易呈上升态势。这将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即全球经济增长带动贸易额上升,贸易额的上升又促进更强劲的经济增长。受美国经济上扬的提振,中国和印度这两大亚洲主要市场正大步迈进,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亦愈发强劲。

对此,德勤澳大利亚经济学家Chris Richardson解释道:“首先,经历了十年动荡的全球经济终于开始重回正轨,各经济体的自然复苏将为更具韧性的经济复苏奠定基础。其次,全球贸易开始回升,正惠及亚洲。第三,消费热潮正日益刺激印度和中国这亚洲两大经济体,成为两国经济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稳定力量。”

德勤报告认为,即便全球经济增长未能达到预期、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两国的消费热潮都将为亚洲经济的增长筑起一道额外的防线。 报告还显示,新生代消费者将是亚洲经济体的一股稳定力量,这意味着不论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发展,他们都有望在2017 年支撑亚洲的经济增长。

当下,美国侯任总统特朗普的执政主张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未知数,但他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可能言过其实。尽管全球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呼声高涨,但是多项指标显示,亚洲和全球的贸易正稳步提升。

尽管近几年接连不断的危机和动荡使全球贸易量受损,但领先指标显示,全球贸易量随时可能回升。不过,2017年仍然存在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是人民币预期贬值,这将影响亚洲地区初见端倪的复苏势头。

 对此,许思涛表示:“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过于激进,其他亚洲货币也会随之下跌——这将诱使新一任美国总统坚持施行保护主义纲领,打击贸易。”

人民币汇率浮动或超出市场预期

对于人民币汇率2017年的走势,许思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人民币汇率浮动存在超出市场预期的可能性,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7.3~7.4,基本反映了市场预期,但不排除高于这一数字的可能性。”

许思涛还表示:“亚洲日益卷入以中国为核心的价值链体系。人民币贬值或其他政策变化对中国产生的任何影响,均可能极大地冲击其他亚洲经济体。但从长远看,如果中国可以成功地调整经济实现供需的基本平衡,大多数亚洲经济体将因此受惠。”

2017年美元加息意味着美元利率上行,德勤方面预计美联储年内将有四次加息空间,但预计中国不会加息,这将造成中美之间的利差空间扩大。

这种货币政策分化既有国际因素,也与国内情况有关。对此,许思涛表示,国内银行财富管理与P2P市场种种现象表明,金融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从政府发出的信号和资产泡沫来看,中国不具备加息的条件,但是国内经济需要一定刺激,鉴于中美利差扩大,人民币汇率是刺激经济的最好手段。

去年底债市去杠杆、债券利率下行,金融市场一度流动性紧张。对此,许思涛表示,在美元升息不变的情况下,预计今年中国央行不会调整利率,也不会降准。因为如果再降准或降息,中美之间的利差会变得更大,这将加剧现行存在的金融产品质量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不是好的做法。

对于美元步入升息渠道、人民币贬值趋势下的资产配置格局,许思涛分析,自去年11月8日特朗普当选至今,发达国家股市上涨,债券市场存在反弹的可能性,美元未来进入升息空间,总的方向是股票比债券表现好。美元短期内看涨,今年欧洲多个国家政治大选依旧可能出现黑天鹅事件,由此引发的欧元贬值,将使得美元短期进一步升值。

从国内资产配置来看,许思涛还表示,过去两年国内很多金融机构利用沪港通、深港通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是不错的资产配置思路,尽管资金不能换成港币或美元,但是资产本身对汇率起到了保值的作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