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保险业国际化突围:险企“走出去”多为跟随战略 更要主动出击

第一财经 2017-01-20 22:19:00

作者:张菲菲    责编:聂伟柱

尤其自2002年加入WTO之后,无论是外资保险公司的“引进来”,还是本土保险企业的“走出去”数量都开始稳步增加,覆盖面也不断扩大。

1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服务业重点放宽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等机构,释放出了保险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保险行业国际化发展论坛”上,凤凰国际智库发布的《2016年保险国际化发展观察》研究报告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尤其自2002年加入WTO之后,无论是外资保险公司的“引进来”,还是本土保险企业的“走出去”数量都开始稳步增加,覆盖面也不断扩大。

与会人士认为,中国保险行业的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大背景下的一个必然的趋势。近年来,险企在服务于中国央企“走出去”进程中,也成为“走出去”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国际化路径多为跟随战略,未来将更要向主动出击战略转变。

保险开放进程中的跌宕起伏

梳理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拓之旅可谓一路跌宕起伏。自1949年10月20日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大型综合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开启了保险公司在中国的正式落地。1952年,外资保险公司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1958年,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只保留涉外业务。1966年,保险被视为“封资修”,国外业务也几乎全部停办。

辗转直至1979年,在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纪要》后,国内保险业务逐渐恢复,国外的保险公司也开始陆续进驻中国。

对于保险业的对外开放理念,保监会原副主席、党委原副书记周延礼表示:“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所走过的路程,我们基本坚持了服务于国家的对外贸易,当时提出要把贸易、金融、银行保险一块的推出去。”

自此,中国保险业包括业务、机构、市场、风险、资产和收益等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尤其自2002年加入WTO之后,无论是外资保险公司的“引进来”,还是本土保险企业的“走出去”数量都开始稳步增加,覆盖面也不断扩大。

事实上,自2002年入世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保险公司156家,其中外资公司50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8家;我国保费收入达24282.5亿元,是2002年的7.9倍,同期,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1165.6亿元,是2002年46.15的25.25倍;外资保险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8%,比2002年增加3.3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10月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4.8万亿元,是2002年的23倍。

周延礼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业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通过这15年走过的路程,实践证明我国保险业在金融业开放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尽管入世以来,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走进来”,但是外资保险在华业务经营并不理想。凤凰智库研究报告称,虽然外资保险看似来势汹汹,但纵观其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的历史曲线,相对于2005年的8.9%峰值,2015年已下降了整整4.1个百分点。

周延礼表示,外资进入也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了一些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尤其是他们的管理方式,对我国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保险业在参与国际化,甚至同场竞技方面增强了实力。

近年来,中资保险业务开展如火如荼。截至去年11月,2016年的原保险保费收入总计28864.87亿元,同比增长28.88%。其中财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293.69亿元,同比增长9.76%;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0571.09亿元,同比增长38.61%。

值得关注的是,周延礼在论坛上首次公布了中国保险行业最新数据:2016年我国保费收入30961.01亿,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中国保险总资产151046.5亿,支出10481.48亿,对世界贡献度26%,位居世界首位。

周延礼预测,从“十三五”到2020年,保险业的总资产将达到30万亿,保险业、保费收入业务规模能够在目前的基础之上扩大一倍。

中资险企竞相“出海”

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保险业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这以1980年由美国AIG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合资出建的中美保险公司的成立为起点,目前,多家中资险企均在海外设立了分公司、子公司、代表处等机构,为布局海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随着全球化的热潮和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推行,也带动了保险业务走出国门。据凤凰国际智库统计,截至2015年底,内资寿险公司涉及海外业务的境外险种总计有92种,包括健康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险、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产品等;内资产险公司涉及海外业务的境外险种总计有314种,包括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船舶保险、计算机设备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十余个大类。

除了传统业务,中资保险的海外收购也相当火热。近年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安邦保险、阳光保险等险企纷纷竞相在海外大举并购,对海外优质不动产项目进行投资收购,同时,通过收购海外保险来实施其全球化布局战略。

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披露,仅2016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海外并购金额达到了65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

险企“走出去”多为跟随战略 更要向主动出击

“中国保险行业的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大背景下的一个必然的趋势。”达信中国副总裁、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孙友文认为。

他进一步表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从最初的产品走出去,到后来的劳务走出去、工程服务走出去、投资走出去、资本走出去。再到后来的管理走出去、技术走出去、文化走出去、品牌走出去,这都有它的发展的规律和过程。保险业作为“走出去”嵌入到这些环境和过程中必备的配套产品,也会随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而全球化。

纵观我国险企国际化的路径,孙友文分析,一种是跟随战略,一种是主动出击。当企业在上述要素“走出去”的时候,需要相应的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即发挥跟随战略,这些年保险企业在服务于中国央企“走出去”进程中,也成为“走出去”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中国保险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它的话语权的提升。全球性保险机构的份额在逐渐的降低,中国保险机构的份额在逐渐的提升。这也是中国保险业、中国保险机构在全球的话语权和国际化程度提高的必然结果。”孙友文说,未来更多的公司也会由跟随战略转向主动出击。

近年来,以安邦集团、复兴集团为代表的险企在海外市场的收购,正是自身国际化战略驱动。以安邦为例,自2014年起,它连续收购了6家国际知名保险公司和其他产业。据悉,安邦在海外并购上的投资总计超过400亿元。

对于保险公司国际化的途径和挑战,孙友文表示,中国的保险机构要想国际化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自我生长,第一种方式是兼并收购。比如安邦、复兴集团更多采用的是兼并收购的方式,以快速建立全球网络。

周延礼也指出,目前保险公司在往往是通过收购兼并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真正要设立公司真是比较难,审批的过程是漫长的,要实现中资走出去,首先要了解对方的市场情况,掌握市场的运行制度规则,还有市场的一些习惯,要做好这些事前的功夫。”他说。

“自我生长的模式是一个非常缓慢而且时间长,而且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方式。” 孙友文表示,纵观国际保险机构在全球的发展路径,很多机构是通过兼并收购来实现全球化网络,这是一个历程非常长的阶段。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