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连阴雨。继两大股东转让股份、公司股权结构生变之后,新光海航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新光海航人寿”)偿付能力持续恶化,已经持续低于最低监管指标。
新光海航人寿近日披露的2016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由2016年三季度的-69.78%下降至四季度的-116.45%,并预测今年一季度将下滑至-186.68%。
偿付能力不达标 被评级为D类保险公司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在“偿二代”考核体系下,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保持50%和100%以上即满足监管要求。
由于偿付能力不达标,在监管评级中新光海航人寿表现不佳。报告显示,根据中国保监会财务会计部《关于 2016 年第 2 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评价结果的通报》、《关于2016年第3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评价结果的通报》内容,公司在保监会2016年第2季度、第3季度监管评价中,均被评定为D类保险公司。经分析,公司被评为D类公司的主要原因及风险点,集中在“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
而偿付能力不达标引发的暂停开展新业务、新设机构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已经令新光海航如履薄冰。目前,保监会已经对新光海航人寿采取了如下监管措施: (1)暂停公司增设分支机构; (2)监管约谈,要求双方股东于 2015 年 7 月底之前提出改善偿付能力方案; (3)责令公司自 2015 年 11 月 23 日起停止开展新业务。
新光海航人寿方面表示,就公司现阶段偿付能力状况,管理层已经多次向监管机关进行汇报,同时公司正积极采取措施,以缓解偿付能力不足的相关风险,具体如下:一、协助推动股权转让。公司于 2016 年第 4 季度推动召开了公司董事会,就股权转让议题进行磋商,并作出股权转让决议。二、再保险安排。公司对现有产品进行再保险安排,通过办理再保险,降低对最低资本要求,增加实际资本。三、投资管控 公司采取了高现金比例,低权益投资比例的投资策略,以确保公司资产稳健及流动性。四、费用管控。公司已经减少营销费用及日常开销,并暂缓执行非紧急、必要的重大资本支出计划。五、持续监控。公司目前定期对本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
大股东生变 股权变更一波三折
事实上,除了偿付能力不达标,新光海航人寿成立以来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2015年新业务已被暂停以来,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愈加不堪。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末,新光海航人寿保险业务收入0.27亿元,净利润-0.30亿元,净资产-1.27亿元。
公司经营状况的持续亏损,发起成立的两大股东新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纷纷转让股权, 2016年新光海航人寿经历了股权结构的变更。
2016 年 11 月 4 日,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新光海航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案,经参会所有董事举手表决通过了《新光海航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案。
公司两大股东新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各自转出持有的公司2.5亿股份,此前其持股比例各占50%。新光海航人寿股权的接盘者为深圳市柏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国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光汇石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但是,股权退出似乎并不那么顺利。新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未实现2.5亿股份的全部退出,深圳市柏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国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接盘其转让的股份数量分别为0.75亿股、0.5亿股,也就是说,新光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依旧持有新光海航人寿股份1.25亿股。
经过此番股份转让,海航集团实现了50%股份的全部退出,新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转让了25%股权。
经过股权变更后,新光海航人寿的第一大股东为深圳市柏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公司2.55亿股,持股比例51%,新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退居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25%,深圳光汇石油集团股份有限公持有公司0.7亿股,持股比例为14%,深圳市国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公司0.5亿股,持股比例10%。
新光海航人寿是由新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和海航集团共同组建的合资人寿保险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注册资本5亿元。
截止到2016年末,新光海航人寿认可资产7.37亿元,认可负债8.18亿元,实际资本-0.81亿元,核心一级资本为-0.81亿元,附属资本均为零,最低资本0.69亿元,净现金流-0.25亿元。
卫浴代工龙头瑞尔特因董事长离婚事件而出现股权变动不确定性。
2023年以来,上海陆续成立了国孚领航母基金、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未来产业基金等引导基金,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
简化档位标准,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进一步拓宽权益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股权性资本。
会议提出,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协同配合,推动优化股权投资环境,调动更多资金和资源支持试点。
偿付能力压力下多渠道补充资本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