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振兴东北实体经济须破解六大难题

第一财经 2017-02-13 16:37:00

作者:石墨    责编:黄宾

东北经济的问题非一日之寒,因此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东北实体经济的振兴,必须先破解六大难题。

年初以来,东北三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法规,足见三省提振经济的信心与决心。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振兴实体经济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振兴实体经济”也成为东北三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共同的关注点。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东北三省着手积极应对,已经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和向好势头。但从整体来看,三省传统产业集中的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传统的“原字头”、“初字号”产业普遍增长乏力,煤炭、冶金、石化和部分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同比出现了负增长。

东北经济振兴的关键在于实体经济的振兴。但是,东北经济的问题非一日之寒,因此振兴东北经济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东北实体经济的振兴,必须先破解六大难题。

一、建设创新政府,完善体制机制。

行政权力的过度介入是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发展衍生现象,地方政府依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和职能习惯管理市场。想要改变这种思想和习惯,必须下大决心和下大力气。因此,加快政府职能、政府角色、治理方式的转变,是目前东北三省发展实体经济必须破解的首要难题。

三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表示,要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建设创新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要敢于破解难题,负责任、不推诿、敢决断、不误事。在东北振兴的关键时期,这些很有针对性。

一些民营企业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已有所好转,但基层部门“不作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他们希望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与制度能形成体系,避免“碎片化”,这样才能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和延续性。同时,为保障各项改革举措能真正落到实处,还应着力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与水平,以便各项改革政策在基层落地。同时,还应建立问责机制,将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监督,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二、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监管监督。

东北地区企业成本负担很重,“营改增”红利释放不足,“费负”高于税负,特别是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突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破解东北实体经济运行成本过高的难题,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因此,东北三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今年工作重点。

《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一连做出八项承诺:凡是限制民营企业、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各种壁垒一律拆除;凡是政府依法作出的书面承诺,必须按期兑现;凡是违反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行为,一律追责问责、严肃处理,并公开曝光;等等。黑龙江省推行一站式审批、集中审批和网上审批,力争使企业与政府的交往中成本最小化;建立政府政策、制度发布平台,减少企业信息不对称;支持由专业性社会组织发布区域性营商环境报告等。《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明确47条意见,通过合理降低税费负担、清理规范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合理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等措施,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说到底,营商环境的问题,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要优化营商环境,就要向体制机制开刀。当然,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攻坚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喜的是,东北已经开始向被污染的投资环境宣战,向市场传递出强有力的信心。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对传统工业产业的改造升级,是东北实体经济振兴亟待破解的又一难题。

当前,导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的一大顽症,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弱化。这提醒我们,东北振兴的关键首先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全面振兴。

三省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在补齐制约振兴发展的短板上下功夫,提高整体市场化程度,增强供给侧市场主体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是东北的龙头产业。针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存在的结构性供需失衡和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东北三省政府提出,既要加强宏观指导及时给出重要市场信号,引导市场主体注重市场现实,又要采取有效帮扶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一直是辽宁实体经济的优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的主战场。辽宁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辽宁经济提质升级,必须加快企业新旧动力接续转换,促进装备制造产业迈向中高端。去年以来,辽宁省经过广泛调研并结合产业基础及发展前景,起草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以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八大装备产业为发展重点,推进首批50户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建设。

制造业同样是吉林和是黑龙江的立省之本。吉林省提出,选择装备制造等十大行业、开展转型升级行动,新建十个省级中试中心、十个省重点实验室。在如何做大装备制造业问题上,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可谓一语中的,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没有制造业的真正转型升级和提升扩张发展,尤其是缺乏与国际接轨、辐射蒙俄和东北亚的先进制造业崛起,龙江经济发展将失去动力和方向。

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程,辽宁省还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以及三年行动计划和重大项目三年滚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组建了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128家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及12家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张。

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转型需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目前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较弱,因此,从转型升级到最后形成产业链和集群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构建有效金融体系,积极扶持民营经济。

东北民营企业多是国有企业的“配套”,经济依附关系较为单一。由于多年累积的一些金融产业链不健全,金融业态发展不先进,使东北地区的金融产业无法对实体经济形成有效支撑。融资难是目前东北民营经济的生存现状。

据市场统计,东北民营经济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融资滞后不仅使东北实体经济成本过高,也加剧了银行体系风险集聚。在东北,以前资金一般流向国有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特别是东北民营经济相对不发达,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经营困难较大,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存在对民营企业惜贷甚至抽贷现象。这导致民营经济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民营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因此,应构建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模式,建立全新的金融风险分摊体系,以扶持东北民营实体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辽宁省今年将加强金融业基础建设,新增综合融资7300亿元,服务于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目前已基本形成信贷、上市、债券、基金、理财产品、信托和租赁等持续、稳定增长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吉林省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狠下功夫,去年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培育创新发展、引导转型升级、激发民间投资和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五、发展区域合作,对接“一带一路”。

出口少、对外开放不足,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劣势。因此,东北三省应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强区域间合作和国际合作,吸引利用外部资金,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据悉,除加快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辽宁省还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前,华晨集团、东北特变电工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项目达97个。黑龙江省决定积极利用地理和地利优势,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构建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持续推动对俄合作由经贸合作向全方位合作转变,由同毗邻地区合作向与俄罗斯中部和欧洲部分合作延伸。

为全面提振实体经济,东北三省还应请中央出面协调,将东北经济板块纳入全国各大板块发展当中。东北作为一大市场板块,只有协作、联动和共同发展,才能释放出更多的市场潜力和社会活力。

六、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创新评价使用机制。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为吸引人才、利用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很多省份早已出台了很好的政策。东三省人口总和约1.09亿,与其他省份相比并不少,为把人口红利转化成人才红利,东北三省也应奋起直追。

目前,东北三省正积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改进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以适应新时期振兴实体经济工作的总体需求。

《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为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吉林省充分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重视发挥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给人才创造平台、搭建载体、提供机遇,让他们在吉林实现更好发展。实施返乡创业工程,鼓励支持更多在外打拼的吉林人归巢创新创业,最大限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

辽宁省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完善柔性引才用才政策,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

总体来看,振兴东北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不少,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为此,东北三省必须首先破解上述主要难题。并通过对难题的破解,真正把传统经济搞好,把新经济发展起来。只有这样,振兴东北实体经济才大有希望。(作者系东北人士)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