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种粮大户为什么还会亏损?

第一财经 2017-03-02 07:45:00

作者:邵海鹏    责编:李秀中

黑龙江省玉米规模种植户每亩成本超过800元,按去年11月份价格收入600多元,平均每亩亏损约200元。

按去年11月份的价格,黑龙江省玉米规模种植户平均每亩亏损约200元,山东省种粮大户每亩每亩亏损10-50元,部分售价低的大户亏损达到200元,若按当前价格计算,亏损更多……

日前,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下称“农业部农研中心”)举办的“2017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农业部农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习银生称,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但是改革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取消玉米临储政策的连锁反应

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表现在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到去库存、逐步理顺产业链,以及国内外价格倒挂的大幅缩减。

比如,玉米种植面积13年来首次调减,2016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551亿亩,比上年减少2039万亩;单产398.2公斤/亩,增长1.3%;总产21955.4万吨,减少2.3%。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玉米价格回归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基本理顺,区域间的价格倒挂也开始消失,期货市场活跃度显著上升。

习银生称,临储政策取消后,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快速接轨,国内外价格倒挂大幅缩减并基本消失。今年1月,配额内的国外玉米运抵我国南方港口的到岸税后价为1709元/吨,比国内玉米到港价高120元,扭转了持续三年多的价格倒挂局面。

玉米及替代品的进口冲击也得到有效抑制。2016年,进口玉米316.66万吨,同比减33.0%;进口高粱、大麦、DDGS、木薯干四种替代品2214.58万吨,同比减41.0%。

此外,2016年,国家也放弃了临储玉米顺价销售规则,改为按市场价格竞价销售。全年政策性玉米拍卖成交数量2183万吨,加上临储一次性转为储备轮换粮2006万吨,全年政策性玉米出库量近4200万吨,明显高于前几年水平。

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尽管一年多来,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但是改革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2012年以后,国内玉米消费需求下降,但临储政策未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收储价格继续提高,收储量逐年增加,刺激玉米产量屡创历史新高,导致玉米产需严重脱节,供大于求格局不断加剧。

习银生提到,2016年结构调整虽取得成效,消费需求也有所恢复,但预计产大于需仍超2000万吨,供大于求格局尚未有效缓解,库存压力依然巨大。目前,临储玉米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玉米质量问题较为突出,黄曲霉素超标、超期存储、混种混收混储等使玉米品质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优质饲用玉米供应偏紧,成为玉米及替代品大量进口的重要原因。

当前,国内还不得不正视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的事实。

根据农业部农研中心的研究发现,2004-2015年,我国玉米每亩成本年均递增9.9%,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成为主要推动力,年均增幅分别达11.3%、13.9%。2003年,我国玉米每亩成本比美国低26.6%,2015年比美国高出56.1%。斤粮成本2000年以前与美国基本相当,2015年达到1.11元,比美国高出123.1%。

另外,玉米生产粗放式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此前,玉米生产以面积扩张为主,单产增长相对滞后。2004年以来,玉米面积增长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3%。玉米面积持续扩张占用了稀缺的耕地资源,加大了环境压力。与大豆、杂粮等作物相比,玉米需消耗更多的水肥等资源。2015年,全国玉米每亩施用化肥折纯24.3公斤,比大豆多15.96公斤;玉米每亩农膜费用4.64元,大豆基本不用农膜;玉米每亩排灌费21.53元,比大豆多18.73元。玉米面积单向扩张,导致种植结构单一,牺牲了合理的轮作方式,不利于生态多样性和地力养护。

对于新型经营主体来说,在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土地流转费对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压力很大,不少地方的种粮大户普遍亏损。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由此面临挑战。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玉米规模种植户每亩成本超过800元,按去年11月份价格收入600多元,平均每亩亏损约200元。山东省种粮大户每亩成本760-800元,按去年11月份价格计算,每亩亏损10-50元,部分售价低的大户亏损达到200元。若按当前价格计算,亏损更多。

习银生还提到,目前土地承包户与流转户争抢玉米生产者补贴的情况较多,种粮大户不易获得补贴,不少地方已出现种粮大户大规模毁约弃耕现象,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