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国家金融安全的顶层设计。建议成立由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的‘金融安全委员会’,从国家战略安全层面把握大局,相机决断。同时,有关部委办局在金融风险预测、分析、评估和防范方面,形成常态化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作机制,制定金融风险应急响应机制,发挥综合防范金融风险的‘拉网式’安全平台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双宁称。
今年“两会”,唐双宁提出《关于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关于建立金融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等。
唐双宁称,需要理顺影响金融安全运行的监管体制,下决心改革当前各控一域的金融监管体制,尽早解决信息分割、功能分离、决策各异的局面,提升监管效能,防止单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防止单一领域风险演化成全局性风险。
唐双宁建议加快国有金融企业深化改革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执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上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同时,要加强社会心理疏导,防范“对恐慌的恐慌”,多管齐下,构筑健康的金融心态,保持定力,增强处置金融风险的“艺术”性,防止由于心理恐慌诱发本可避免的金融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在规模、效益、技术、监管等硬实力上实现长足发展,但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文化。因此,建议构造金融文化指标体系,通过建立金融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抽象的价值观转换为可观测、可评价的行动指南。”唐双宁的另一份《关于建立金融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中指出。
唐双宁建议,指标体系的建立可将“形而下”与“形而上”有机结合,反映党和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和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引导金融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建议由“一行三会”牵头,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组织成立“中国金融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研究力量编制微观“金融机构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中国金融文化发展研究基金会”,作为非营利公益组织,支持金融文化的研究、学术交流,以及公益教育活动,促进强化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微观层面金融机构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包含金融文化建设的理念体系、制度体系、效率及质量体系、责任文化体系4个一级指标以及更细的二、三级指标。
根据指标体系,编制形成相应的“中国金融文化指数”和《中国金融文化年度报告》,按年度向社会公布。微观金融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行完善后,再推广和扩大到宏观金融文化环境领域,编制相应的指标体系,并纳入指数计量。
《意见》从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加强社会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发展特色金融服务、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开展跨境金融创新与交流、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30条重点举措。
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措施,助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研究建立“超长期国债+超长期贷款”服务模式,高效支持“两重”建设。
对于“控股型”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额“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放宽至“一般不超过十年”。
根据《意见》确定的时间表,到2027年,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政策体系与技术标准基本建立。
国际化离岸金融人才在选择发展地区时,往往更倾向于那些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舒适的生活环境、合理的收入水平和低税政策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