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世界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窃听风云升级 白宫要求国会彻查奥巴马“窃听门”

第一财经 2017-03-06 02:14:00

作者:樊志菁    责编:樊志菁

白宫周日要求国会着手调查奥巴马政府是否涉嫌在2016年大选期间滥用调查职权,并将此作为国会调查俄罗斯介入美国大选工作的一部分,此前特朗普突然在“手无证据”的情况下炮轰奥巴马监听其纽约特朗普大厦总部的通话。

白宫上周日要求国会着手调查奥巴马政府是否涉嫌在2016年大选期间滥用调查职权,并将此作为国会调查俄罗斯介入美国大选工作的一部分。

事情缘起于上周六特朗普突然在“手无证据”的情况下炮轰奥巴马监听其纽约特朗普大厦总部的通话。白宫发言人斯派塞周日在声明中表示,政府官员将不再对此事发表评论,直到国会完成相关调查,虽然可能会作出要求特朗普对涉俄相关指控作出说明。“有关报告显示在大选前的一些调查行为具有潜在政治驱动意味”。

心存不满,政府官员屡遭“通敌指控”

特朗普政府从一开始构建就面临着来自于民主党的重重压力,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曾因与俄罗斯密切关系险些未通过参议院任命。上任24天的前国家安全顾问弗林(Michael Flynn)因被曝出与俄罗斯有接触,并泄露美对俄政策方向而引咎辞职。上周司法部长塞申斯(Jeff Sessions)也被曝光隐瞒与俄大使见面的旧事。美国当地报道称,特朗普竞选期间,塞申斯曾与俄罗斯驻美国大使基斯利亚克(Sergei Kislyak)两次交谈,而塞申斯此前在参议院司法部长确认听证会上曾明确表示自己未与俄方有过接触。

在上周完成了首次成功的国会演讲后,特朗普开始着手反击计划。他首先表达了对塞申斯的支持。“塞申斯是个诚信的人,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随后特朗普炮轰民主党“输不起”,不敢面对现实,并拿出了一张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民主党人舒默(Charles Schumer)与普京的合影,扬言应该对舒默与俄罗斯的关系展开调查,此后连众议院少数党领袖佩洛西(Nancy Pelosi)也被卷入漩涡。

余气未消,特朗普炮轰奥巴马监听是“水门事件2.0”

上周六,特朗普一口气连发数篇推文宣告“奥巴马监听”这一惊人发现。“刚听说奥巴马政府在竞选结束前监听特朗普大厦通话,还没有证据,这是麦肯锡主义”。“在任总统大选前监听竞选人合法吗,太LOW了”“我想肯定有律师对奥巴马去年10月,就在大选前监听我电话这个案子感兴趣”“这简直就是尼克松/水门事件,奥巴马糟透了”。

根据美国1978年通过的《外国情报监听法》,联邦法院只有获得明确证据证实目标对象是“外国势力代理人”方能采取监听措施。此前小布什曾因911事件后以反恐需要为名绕开相关程序,授权情报部门对美国国内被怀疑和恐怖分子有关系的人从事监听活动而面临政治危机。

对此奥巴马的发言人刘易斯(Kevin Lewis)上周六在声明中反驳了特朗普的指控,表示奥巴马政府的原则是没有官员介入由司法部主导的独立调查,除此之外都是假的。奥巴马卸任后离职的前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James Clapper)上周日表示,从来没有对总统候选人的监听行为,无论是针对竞选还是针对个人。前政府发言人厄内斯特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也表示,奥巴马从未向FBI发出过要求展开调查的命令。不过这些言辞估计特朗普是听不进去的,因为对调查俄罗斯介入大选事件结果存在异议,他与情报机构的关系从未好转过,即使在他宣誓就职后第一时间拜访了情报部门,双方依然有些“若即若离”。

有意思的是,连特朗普党内总统候选人竞争对手,佛罗里达州参议员卢比奥对此也有点“摸不着头脑”。他在接受国家广播公司NBC采访时表示,自己也搞不清是什么让特朗普说出这种话,没有任何依据,也没有从任何人那里听说过这件事。

水门事件与麦卡锡主义

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被捕。尼克松随即否认政府参与其中,并顺利赢得了此后的总统大选。此后数份匿名信改变了事件走向,对手民主党占优势的国会决定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展开调查,被拉出来“背锅”(幕后策划)的白宫法律顾问迪安主动交代情况,随后尼克松下令安装窃听系统被曝出,其动用行政权力干扰调查,要求罢免调查委员会检察官引起司法部高层“巨震”等行为引起全美民众不满。美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公布弹劾相关证据后,1974年8月8日尼克松致信时任国务卿基辛格宣布次日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麦卡锡主义作为专有名词,是政治迫害的近义词。上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以参议员麦卡锡为典型代表的美国国内反共、极右势力恶意诽谤、肆意迫害疑似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甚至有不同意见的人,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