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回答央视记者提问时表示,去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可能性很大,今年经济指标6.5%左右,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实现。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和央视移动新闻网记者:
去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是6.7%,这个速度也是创26年来的新低,我们在采访中确实了解到有些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的前景表示担忧。昨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们预期的目标只有6.5%左右,请问这是否印证了这种对前景担忧的判断,您对中国经济的形势怎么看?确定这个目标的主要考虑是什么?谢谢。
何立峰:
谢谢。我理解你提的这个问题一是对去年的经济形势怎么看,还有对今年经济发展前景有什么看法。第一个问题,我想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去年经济发展结果是比较好的,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总的特点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从经济数据来看,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在6.7%,第四季度达到了6.8%,与之相匹配的其他经济数据情况也非常平稳,大体上跟经济增长指标的情况相吻合、相一致。表现比较突出的像1300多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这得益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1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这在其他国家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
又比如脱贫攻坚,昨天在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我谈到了这个事情。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贫困发生率非常高,去年当年又减贫了1200多万人,贫困率已经下降到了4.5%,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国家要做到这么大规模的在现行标准下的稳定脱贫非常不容易。另外,我们去年的价格走势也是非常平稳,基本上生产资料价格、生活资料价格和其他方面的价格都是比较平稳的,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保持一致,其他方面的指标也大体如此。昨天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系统地回顾和总结。
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平稳健康可持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国的经济增长从原来的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前五年大体上有三年经济增长幅度7%到8%左右,有两年是6.5%到7%之间,去年是6.7%,这是逐步缓慢地回落,每一年经济增量和上一年的经济增量相比,都是增加的,这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条件。中国有句古话“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们在经济发展当中、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加大了工作力度,客观效果是很好的。这就引申出结构调整有了比较大的进展,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三是中国的对外开放一直没有停止,步伐还在越来越快,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是受益者,同时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中国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在迅速形成,为与我们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经济总量大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左右,但是去年的经济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的比重超过30%,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成绩,这也充分说明去年经济在各个方面是平稳健康的发展。
关于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在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确实有这种必要性,因为中国是一个有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就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要解决新增工作岗位是很困难的。按照我们的经验认识,现在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上可以创造新增就业岗位170万人左右。我们今年的就业目标1100万人以上,仅大学毕业生将近800万,还有其他新增的城镇和农村就业人口。
二是经济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多民生以及其他方面的短板要补,需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没有可能呢?我们认真分析了以后,认为可能性非常之大,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最主要来自刚才汇报的,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今年的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特别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将会创造更多的条件、更好的环境。
在座的各位记者来自四面八方,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对各地的发展都有很多很好的看法,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希望及时跟我们沟通,我们共同努力,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克强总理在昨天上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谢谢。
国家发改委表示,目的是要进一步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清理和整改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不合理规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线索归集、核实整改、案例通报等长效机制。
GDP同比增长5.1%,高于去年全年和去年一季度0.1个百分点。5.1%的背后,上海一季度经济呈现出“六快六稳”的特征。
《方案》首次在促消费文件中强调稳股市、稳楼市,并提出相应举措,努力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预期更稳、信心更强。
尽管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但是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宏观政策“组合拳”继续发力显效,一季度经济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总的来看,1-2月份,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国民经济延续向新向好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