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股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扩规模 做品牌成“推手” 私募转公募再添一例

第一财经 2017-03-09 22:13:00

作者:赵星巍    责编:林倩

大资管行业里,“公奔私”的潮流从未停息,“私转公”的浪潮却在近两年愈发汹涌。继鹏扬基金之后,凯石基金日前得到证监会的批准成立,成为市场上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继鹏扬基金之后,凯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凯石基金”)日前得到证监会的批准成立,成为市场上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和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相似,凯石基金法定代表人、凯石益正资产原总经理陈继武也曾是“公奔私”浪潮的焦点人物。鹏扬基金和凯石基金“弃私返公”的模式,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对原有私募业务产品的“切割”和转移。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此前私募申请获得公募牌照,由于涉及到两个业务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和输送、内幕交易的风险,监管层审批慎之又慎。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凯石基金和鹏扬基金对私募业务的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为其获批“清障”的作用。

前行者已经成功“上岸”,重阳投资、朱雀投资和博道投资等大型私募还奋斗在路上。大资管行业里,“公奔私”的潮流从未停息,“私转公”的浪潮却在近两年越发汹涌。这背后,拓宽产品线做大规模、可以公开宣传加强品牌效应、发挥牌照价值吸引资金成为私募机构最直接的推手。

“私转公”再添一例

从2015年9月发起申请到2017年3月正式获批,凯石资本的“公募梦”从生根到发芽一共历时18个月。

据证监会公布的《关于核准设立凯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复》,凯石基金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公司住所为上海市,经营范围为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和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

从经营范围来看,凯石基金与其他公募基金别无二致。但从股权架构来看,凯石基金却足够特殊,因为其是市场上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具体来看,凯石基金由原凯石资本总经理陈继武出资6500万元,持股比例65%,为第一大股东。李琛出资1540万元,持股比例15.4%;王广国、李国林、陈敏、朱亲来分别出资490万元,持股比例均为4.9%。公司高管任职方面,陈继武担任凯石基金法定代表人,李琛任总经理,朱亲来任督察长。

“最早报上去的股权架构方案是我持股96%、李琛持股4%,打算先成立公司,人才到位后我的股权慢慢退下去。但后期考虑到,一开始股权就足够分散、建立起有制约机制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满足监管层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股权架构方面又做了很大调整。”陈继武告诉记者,随着后期公司人才陆续到位,公司股权还会进一步分散,核心人才成为凯石基金股东后,其本人的持股比例还会进一步下降。

除了股权结构问题上的考量,记者了解到,此前私募申请获得公募牌照,业界始终对两个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等存在争议,监管层对于私募机构申请公募牌照的审批也相当谨慎。

“业绩提成是私募基金收入的重要来源,若公、私募业务同时做,容易出现内幕交易、公募利益输送至私募基金、公募为私募抬轿的问题。”上海爱方财富总经理庄正对记者表示。

对此,凯石基金的应对之举是按照证监会要求,将原有私募平台下涉及二级市场和一级半市场的产品转移到公募基金专户的平台下。

陈继武告诉记者,由于凯石基金也获批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即专户业务,所以凯石基金的模式并非严格意义上与私募切割。“专户业务本质上是类私募的业务,如果有客户、有市场,公司也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这一块业务我们也会继续做下去。”陈继武说。

相比起来,第一个吃螃蟹的“私转公”公募基金,鹏扬基金切割类私募业务的决心更为坚定。2016年6月28日,经历了14个月的等待之后,鹏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核准设立,原大型债券型私募、北京鹏扬投资总经理杨爱斌占股55%,上海华石投资有限公司占股45%。

彼时鹏扬基金在一众候审的私募基金中率先获批,一方面是其提交时间最早(2015年4月提交申请),另一方面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杨爱斌放弃私募业务的举动也为公司获批成功及时“清障”。

杨爱斌也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鹏扬基金获批的一大原因是鹏扬基金承诺不再从事私募业务,并注销其在基金业协会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彼时,鹏扬投资旗下自主发行的产品已经提前清算,未到期的私募产品则逐步转换平移为鹏扬基金的专户业务,并逐渐收缩这一业务规模。

公奔私的大佬为何纷纷往回走?

随着近年来监管层对公募基金牌照的放开,大资管行业不仅有从未间断的“公奔私”潮流,大型私募“私返公”的趋势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据格上理财研究员杨晓晴向记者介绍,目前私募基金开展公募业务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直接申请公募牌照,但这对私募机构的规模、人力、硬件等要求较高;第二种是私募机构作为股东发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第三种是私募机构通过股权收购,成为现有公募基金的股东,这可以享受公募现成的团队和渠道资源,但资金成本较高。

2015年3月,蒋锦志掌舵的上海大型私募景林资产采用上述第三种方式入股长安基金,拉开了“私转公”浪潮的序幕。同年4月和9月,杨爱斌联手上海华石投资发起设立鹏扬基金,陈继武联手李琛以个人名义发起设立凯石基金。

2015年12月,知名私募大佬、规模最大的私募基金掌门人裘国根进军公募,由上海重阳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重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起设立重阳基金。2016年5月,上海百亿级私募博道投资掌门人莫泰山同样发起了设立公募的申请。2016年9月,另一家上海百亿级私募朱雀投资也加入了申请公募基金的队列。

如今,鹏扬基金和凯石基金已经成功“上岸”,而证监会最新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显示,重阳投资、博道投资、朱雀投资等知名大型私募还奋战在“圆梦”的路上。其中,重阳基金和博道基金已收到第一次反馈意见,朱雀基金处于受理补正状态。

“随着私募管理规模的扩张,部分管理人在策略、业绩规模比上已经出现瓶颈。如果获得公募牌照,那可以拓展自身的产品线,突破管理规模及运营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可以公开宣传,这对于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做大资产管理规模其实很重要。现在很多私募挂牌新三板成为公众公司,一个目的也是为了提升知名度。”庄正向记者表示,私募做公募的案例会不断涌现,其接触到的不少规模大的业内同行也跃跃欲试。

无独有偶,杨晓晴也认为,相比起私募基金,公募业务和产品线更加丰富多元、可以公开宣传、覆盖人群广、容易扩大公司的品牌效应。“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线资金,以及银行委外资金也更倾向于选择公募基金作为管理机构。在此背景下,有实力的私募机构申请公募牌照,也可以通过公募平台引入长线资金。”

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进军公募的私募掌门人,多数都曾是“公转私”的焦点人物。例如,陈继武奔私成立凯石资本前在富国基金担任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杨爱斌奔私成立鹏扬投资前担任华夏基金固定收益总监;莫泰山曾任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后离职加盟重阳投资、2013年离职创办博道投资。

“这里面,我确实存在一些公募情结。我是做公募出身,公司其他几个合伙人也在公募很多年,对于公募以前多年激励机制不足、留不住人才、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有很深切的体会。”陈继武向记者表示,凯石基金尽管是公募平台,但却力求于采用类私募的管理和激励机制。股权架构方面,则会坚持自然人持股,主要的骨干和管理层持股,公司股权将进一步分散。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