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交出亮丽成绩单,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实体经济。
当前我国约有2000万家的中小型企业,占据我国企业总数的八成以上,缴纳的企业税金总额也已过半,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点。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的发展趋势,如何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让经济结构更合理、发展基础更稳更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近日,央行在其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了要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管理,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17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李伟表示,引导资金有效流入实体经济,其实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将更多的资金注入到实体经济中;二是注入到实体经济中的资金应切实发挥活络经济的作用。
对此,李伟建议,首先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增加金融供给。比如,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丰富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杠杆率。同时要加快发展民营银行以及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并通过制度设计、政策调节、监管规范等手段构建差异化竞争、特色化经营的商业银行体系。
其次要提升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当市场机制无法内生足够的经济增长动力时,就需要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经济、行政等政策措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移,坚持内外需并重,提高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促成实体经济向好的预期。
第三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在经济下行时,资金往往出于避险的考虑而较难流入实体经济。此时,政府应发挥主动性,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注重发挥国有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的导向作用。
最后要稳步推进金融体系改革。通过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夯实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借由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起资金流动性风险与投资回报之间相匹配的有效机制,从而使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管道走向畅通;鼓励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实现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多元化,以此动员更多的市场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创新,增强金融体系活力等。
下一步,还要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明确重点领域、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继续努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金融政策体现了“积极-防守”的思路,特别是“积极”的方面,强调了资本市场的平台作用、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战略。
稳楼市股市的表述体现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重视,强调了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优化,促进两大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