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一个专利往往都很厚,有很多项权利要求。但在国内,有些部门和机构的考核措施往往强调专利数量而忽视专利质量,因而会出现一个专利被拆分成多个专利、为了数量而多申请专利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王向朝告诉记者,对于个人而言,有专利在手,在评职称、拿学位、申请项目时,也会带来很多额外的优势。这种政策导向往往会制造很多“垃圾专利”。
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16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0.3万件,首次突破100万件,我国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
虽然在专利数量上,中国已经远超欧美,但在专利质量上与发达国家尚有不小的差距。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于2015年11月发布的《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2014》显示,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5年以上的占49.2%,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只占7.6%。国内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仅为6年。2014年我国失效专利中,国内失效专利占失效总量的94.6%。
王向朝认为,我国专利平均维持年限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大量的“凑数专利”,这种专利技术含量很低,基本没有转化价值,专利持有人没有长期维持专利权的意愿。这种专利在走完申请和授权的流程后就已基本完成使命。同时,国家对知识产权的资助项目也助长了很多“垃圾专利”的产生,甚至有部分企业将大量申请“垃圾专利”视为有利可图的“生意”。
王向朝表示,“垃圾专利”百害而无一利,补贴这种“垃圾专利”是国家财政资源的浪费;为应付各种考核,大量制造这种“垃圾专利”,也浪费科研人员的精力。
为此,在解决“垃圾专利”问题,促进专利质量提升方面,王向朝提出建议。
一是转变政策导向。相关部门、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利指标考核应强化专利转化率指标,专利转化率与专利数量考核并重;取消政府对专利申请的资助,让单位和个人不能从申请专利本身获利,让市场为专利价值“定价”,从而消除为套取补贴而申请专利的动机。
二是完善评价体系。在对企事业单位进行评价时,不设专利数量的评价指标,引入能够更合理体现单位创新能力的新标准,通过更合理的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创新;对个人评价时,取消盲目考察专利数量的方式,通过专利转化效果等更合理的方式考察发明人的创新能力。
三是培育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加大专利侵权打击力度,尽快完善并落实专利侵权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让企业树立没有核心专利就没有市场,就难以生存的意识,进而引导优质专利的产生。
近年来,医疗器械出海已经成为中国厂商的重要策略。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局结合对外投资业务发展管理需要,修订《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中国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有成效,也存在提升空间,建议构建 “制度创新、数字赋能 、 风险防控” 的三位一体治理架构。
各国固态电池之争,是下一轮新能源产业格局之争。
好莱坞是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其对美国的文化输出、旅游出口等都会溢出巨大的关联红利,也正因如此,在好莱坞电影失去更多国际市场的同时,美国服务贸易就不能不承受剧烈收缩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