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股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宗交易暗藏多条利益链 严监管下内幕交易“熄火”

第一财经 2017-03-16 14:54:00

作者:尹靖霏    责编:陈楚翘

自2008年盛行以来,股票的大宗交易已形成了多条利益链。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作为卖方、拥有限售存量股份的大小股东,围绕他们的减持需求衍生出多方牟利机构。

今年前三个月股票的大宗交易如火如荼。但对此大宗交易圈内的人士却讳莫如深。原因不外乎这里或暗藏过桥减持、利益输送、市值管理等内幕交易。

自2008年盛行以来,股票的大宗交易已形成了多条利益链。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作为卖方、拥有限售存量股份的大小股东,围绕他们的减持需求衍生出多方牟利机构。有以私募机构为主的接盘方、还有作为二级接盘方的公募机构、有为买方和接盘方牵线搭桥的中间人、有为取得佣金收益的券商营业部,还有通过减免收税吸引买方和卖方来此交易的地方政府。

多名从事股票大宗交易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监管高压下,业务做起来已没过往“顺手”,部分人士已开始回归大宗减持正当的赚钱途径。但是规避大宗交易中衍生的内幕交易行为,更为根本的方式或是加大信息披露或是推进大宗交易的市场化进程。市场人士建议,目前股票的大宗交易行为是一对一私下进行协商,如果推出大宗交易的竞价交易,则参与接盘的私募等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公平对决,这使得大宗交易的折价率更为市场化、透明化和公平化。

火爆的大宗交易

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宗交易一转颓势甚是火爆。

截至3月12日,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两市共计发生3322笔大宗交易,同比增长约150%,共计成交约127亿股,同比增加136%。涉及成交金额1318亿元,同比增长约74%。

在上海从事大宗交易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5年、2016年股市遭遇股灾,为维护市场行情当时诸多机构表示承诺不减持,截至目前承诺期已过。同时过去一部分新发的股票解禁期已到,财务投资者有了减持的欲望。”

更为重要的是国企大股东很少减持,想要减持的公司多是民营企业,后者多集中于中小板和创业板。在他们看来当前‘中小创板块’估值水平依旧较高,随着新股发行速度的加快,加之市场看空创业板,中小创企业整体估值水平或将进一步下移。这加剧了财务投资者减持的冲动。”前述上海从事大宗交易的人士称。

更为本质的原因则是受制于政策限制,大股东想要大幅减持仅能走大宗交易这一途径。

2008年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规定,减持限售股规模超1%必须通过大宗交易通道。尽管该文件在2014年后不再执行,但经2015~2016年的3轮震荡行情,证监会又于2016年1月发布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要求股东在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减持的总数不得超过总股本1%,但未对大宗交易减持做出限定。大宗交易是主要的减持通道。

利益链结合 衍生花样减持

部分大宗交易背后隐藏着内部交易,这早已是大宗交易圈内的潜规则。

股票的大宗交易自2002年被推出后,直至2008年才火爆起来。随着市场的成熟,多条潜在的交易链已经形成。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作为卖方、拥有限售存量股份的大小股东,围绕他们的需求衍生出多方牟利机构。有以私募机构为主的接盘方、还有作为‘二级接盘方’的公募机构、有为买方和卖方牵线搭桥的中间人、有为取得佣金收益的券商营业部,还有通过减免税收吸引买方和卖方来此交易的地方政府。

多方利益体集结在一起,不免滋生出过桥减持、利益输送、市值管理等内幕交易。最为核心的就是卖方和接盘方。

先看上市公司股东。市场人士指出,大宗交易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上市公司的大小非股东、持股在前10名的大股东、或者持股超过30万股/市值在200万元以上的股东,都可以走大宗交易通道,即基本上都是原始股东或通过定增渠道持股的股东。

规避信息披露、成功减持是他们的一大诉求。部分大宗交易的“暗道”是,通过寻找一个壳公司,上市公司的董监事和高管人员通过大宗交易一次性将股票转让给这个壳公司,然后再小批量地在二级市场连续减持。这样一来,体现在信息披露方面则只需要进行一次高管人员减持的信息披露。

再看接盘方,“从事大宗交易的接盘方一般为私募机构。”北京某从事大宗交易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市公司若开展此业务多被视为不务正业;因收入较少、操作繁琐,信托、券商等金融机构对此业务则多是不屑一顾。私募机构用于接盘的资金有自有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实力更为雄厚的私募则全部使用自有资金。一般没有几亿元到十几亿元是很难涉足这一业务的。”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税私募机构多以个人名义进行交易。”前述北京从事大宗交易的人士说。

私募机构如何进行大宗交易,业内盛行的说法是“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他们在市场上找到拥有限售存量股份的大小股东,并与之建立密切联系;第二步,等待限售存量股解禁,以“批发价”――通常为股票市价的95折买进;将收来的这部分股票在二级市场卖出。一买一卖之间的价差就是套利交易的赢利点。

事实上如何“出货”成为交易链的关键。有私募人士表示:“在批量接手减持的股票后,再慢慢地释放到二级市场,市场反应也会温和。”

但更加追求“短平快”效应的私募机构则会选择和公募基金联手。一位投资管理公司从事大宗交易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此前就有私募机构多构成“上市公司股东——私募机构——公募机构”的三方利益链条。

“上市公司财务投资者将股票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批量转给私募机构,私募机构多追求短平快效应,再通过二级市场分散的转卖给多家公募机构。内里就存在利益输送,不然公募基金为何会给私募接盘?”前述南方某投资管理公司从事大宗交易的人士说。

充当“庄家”也是私募机构获得利润的另一方式。大宗交易途径成为他们吸筹和市值管理的通道。前述北京私募人士表示:“因为手头筹码太少,大多数进行市值管理的机构都要进行一次大宗交易以获得上市公司的股票,便于事后他们根据二级市场的情况进行股价买进和卖出。”

内幕交易大势已去

“我们现在已经很少做股票的大宗交易了。”温州一位从事大宗交易的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因为当前的折扣率多在9.7折,买卖不划算。”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更为本质的原因或是监管力度的加强。

从去年开始监管层对市场的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就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央再次强调要加大对内幕交易的监管和处罚。

“现在监管严了,业务做起来没那么顺手了。”前述多位从事大宗交易的从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大数据一查一个准。就以“上市公司——私募——公募”这条链条而言,总是重复一个路径、和同样的机构多次交易,里面多少会存在一定问题。”

针对股票大宗交易所滋生的内幕交易行为,此前已有业内人士呼吁将参与大宗交易的买卖方信息细化到实际买卖的机构和个人上面,如此他们的交易行为则能够彻底暴露在二级市场的聚光灯之下。因为有资格参与大宗交易的买卖方均不会是小散户,针对参与大宗交易的买卖双方进行详细信息披露的难度并不大。

当下业内盛传的另一种声音则是推动大宗交易的竞价交易。“目前股票的大宗交易行为是一对一私下进行协商,如果推出大宗交易的竞价交易,则参与接盘的私募等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公平对决,这使得大宗交易的折价率更为市场化、透明化和公平化。” 北京金帆国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煦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如今部分从事大宗交易的人士也在慢慢转变风格。

“大宗交易的存在是为了给财务投资者以合理的退出渠道。”前述上海从事大宗交易的人士表示:“以前大宗交易的花样繁多,但现在比较单一了或方式更为隐晦。除了短期赚取一二级市场的差价,部分大宗交易的人士开始长线持有,表示看好某些上市公司,在3到6个月后再出手卖掉相应股份。”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