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海保交所联合9家保险机构成功通过区块链数据交易技术验证,从功能、性能、安全、运维四个维度验证了区块链在保险征信方面运用的可行性,借助区块链安全性、可追溯、不可篡改等优势,致力于解决保险业在征信方面长期存在的痛点、难点。
3月28日,上海保交所成功通过区块链数据交易技术验证。本次验证,共邀请9家保险机构参加,搭建10个节点组成了小型联盟链,其中各家保险机构分别作为交易及验证节点,保交所作为管理节点。据悉,参与此次技术验证的机构包括,陆家嘴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友邦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史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在验证过程中,保交所选取了3套主流区块链底层框架,并着重对性能和安全两方面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测试。其中1套区块链方案在保交所云平台的处理能力可达每秒300次交易(300TPS),基本满足了商用化系统对于性能的要求;在安全方面,通过数据存储加密、数据传输加密和许可型授权的区块链方案,确保了商业交易中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技术验证的成功,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的实践运用迈出重要一步,奠定了保险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数据安全的技术基础,探索出智能化、自动化、便捷化保险交易的新路子,有利于大幅度降低保险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保险交易效率。特别是由保交所这一行业基础设施平台牵头进行,借力金融科技加速我国保险市场现代化进程,将引领中国保险业抢占全球保险创新发展制高点,争夺国际保险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随着区块链数据交易技术成功验证,上海保交所的金融科技属性日益突显,驱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平台动力逐步增强。目前,上海保交所正加紧建设适合保险行业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在组织行业成功通过数据交易验证的同时,一方面汇聚业内外机构,成立区块链数据共享联盟,探索在人身意外险、代理人、骗保人信息查询等方面的应用,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探索的深度和广度,在区块链底层技术及保险理赔等应用场景开展研发工作。
上海保交所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该区块链系统将作为下一步研发的起点,用以支撑未来的保险商业化平台,系统采用云部署的方式,初步实现了节点监控的功能,整体上能够实现联盟链节点及智能合约权限的全程一体化和可视化配置。性能方面,该区块链系统目前基于PBFT共识算法,可满足低频商业交易的要求,下一步保交所将继续探索区块链技术支持中高频商业交易的可行性。
长三角数链基于“1+1+1+X”架构体系,建成全国最大规模区块链基础设施,目前已完成1200台专用算力设备组网。
会议指出,坚守安全底线,国库监督效能不断提高;加强系统建设,大力提升国库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将能为中医药出海提供更大的助力,在中药标准化、药品溯源以及药品的质量控制方面发挥作用。
明确万能险提供最低保证利率,允许保险公司在满足相应约束条件时,对万能险产品调整最低保证利率,特别是在利率下行期,可以通过降低最低保证利率,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同时,对期缴万能险适当提高基本保险费上限,鼓励发展长期万能险。
要求保险集团聚焦主业,简化股权层级,防止无序扩张;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控制为基础,兼顾风险相关性,确定并表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