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经济乍暖还寒

第一财经 2017-04-17 19:17:00

作者:程虹    责编:黄宾

这表明,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并非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所引致的“质”的提高,仍然主要是投资驱动下产能扩张的“量”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4月18日之前,中国经济2017年一季度的主要统计结果将全面出炉。近日,从陆续发布的主要统计指标来看,中国经济似乎正迎来一抹久违的亮色。

这一串宏观经济数据统计结果的背后,似乎预示着中国经济已告别自2012年以来的持续下行区间,正在向新一轮经济复苏、繁荣的长经济周期转型。此外,通过近期铁路、电力等行业数据以及企业调查,我们似乎也能深切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春天的气息。

1~3月,铁路货运量按月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0.4%、19.4%和16.3%,不仅延续了去年8月以来铁路货运企稳回升的发展趋势,甚至重现了多年未见的“抢车皮”现象。此外,另一参考指标——发电量的走势也令人眼前一亮。今年头两个月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7%,这一增速较2015年的-0.2%、2016年的4.5%相比大幅上扬,这表明微观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制造业企业开工率正在逐步回升。

与此同时,规上工业企业绩效改善明显。通过对广东、江苏、浙江和湖北多地的企业考察,许多企业的负责人也告诉我们一个可喜的现象:由于预期工业产品价格回升、市场需求转暖,所在企业2017年均有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但是,从上述现象中,我们是否就可以做出论断:中国经济已经彻底告别凛冽的寒冬、春天来临了呢?通过对一季度经济数据的深入解读,笔者认为:简单的乐观情绪或许会对当下中国经济尤其是二季度的经济运行产生误判。现阶段的中国经济与其说已呈现出春和景明的大好局面,不如说仍处于“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

首先,来自一手企业调查的访谈资料告诉我们:微观主体的企业家尽管在投资信心、市场预期上均做出了向好的判断,然而其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并不明晰,企业家群体普遍呈现出迷茫的特征。

最近,我们对来自中国中部某典型地区的企业家群体进行了实地调查访谈,搜集了近200位企业家关于自身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的真实判断。受访企业规模多在3000万~3亿元之间,行业分布既有纺织服装、儿童用品、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也有新材料、智能家居等新兴产业,上述企业要素禀赋、绩效状况则与中国经济的中位水平基本一致,能够较好反映当下中国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真实状况。通过对近200位企业家访谈资料的整理,笔者感到用一个词来形容企业家当下的状态最为贴切:迷茫。

一方面,对于创新方向而言,企业家表现出强烈的观望色彩,既感到研发创新对企业未来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但也表达了明显的犹豫心态:对于商业模式如何创新、生产要素如何创新整合、细分市场如何创新开拓,大部分企业家均语焉不详。

另一方面,企业家对于创新方向的迷茫与徘徊,也与当前企业家群体普遍的能力困境有密切关系。调查数据发现,我国企业家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3.2年,这一指标仅较普通员工受教育年限高出1年左右。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仅有30%企业家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仅有不到1/3的企业家受过企业管理的专业培训,企业家的现代管理经验与人力资本质量不容乐观。

此外,超过15%的企业家认为融资成本、融资渠道是造成企业创新转型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广义货币M2 3月11.1%的同期增速说明,这在货币供给充裕背景下出现的融资困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创新商业模式的高度稀缺以及企业家自身能力的短板。

其次,来自投资和金融的故事告诉我们:现阶段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仍是传统投资驱动型模式的延续,宏观数据的企稳回升在重拾信心的同时,更多引致对资产泡沫的焦虑与不安。

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的结构性分析,我们发现:本轮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背后,产业结构调整发力有限,其贯穿始终、贡献显著的仍是传统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与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一季度PPI上涨的背后,更多是由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铁公基”投资所引致的快速反弹,仍是挖掘机、起重机、钢材、煤炭、石油等原材料与投资设备所主导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真正基于居民消费需求的生活资料PPI仅同比增长0.7%,耐用消费品PPI指数甚至下降了0.4%。这表明,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并非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所引致的“质”的提高,仍然主要是投资驱动下产能扩张的“量”的增长。

另一方面,一季度广义货币总量M2仍在高位运行。多家机构预估,今年头3个月广义货币总量仍维持在11.1%~11.3%的高速增长区,这一指标与去年四季度11.4%的同比增速基本持平。与此同时,流动性泛滥推动资产泡沫进一步膨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合肥等热门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虚高的房地产价格与年均仅有4.3%的实体经济收益率呈现极大反差。这进一步引致大量流动性为规避隐性通胀而流入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自身的“脱实向虚”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造成了阻碍。只有摆脱流动性泛滥的“虚火”,实现真正的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在二季度进入真正的“阳春三月”。

最后,来自地方政府的现场访谈告诉我们:现阶段政府部门在改革、增长之间仍偏向后者,保守疗法的边际收益渐趋于零。通过对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多个地方政府的走访,我们有一个真切感知:尽管地方政府官员认识到了创新对于中国经济未来长期增长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政策选择上,仍将短期经济增长看得较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

2017年以来,地方政府的重资产招商正在成为“稳增长”的一个新利器。所谓重资产招商,就是政府在设备、厂房、配套设施等方面按拟招商企业要求进行一揽子的投资建设,从而让招商企业直接“拎包入住”,并通过收取租金、逐年回购方式逐收回前期投资成本。通过上述方式,企业投资的门槛得到了极大下降,投资积极性显著增强。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超过去年四季度的1.23倍就是明证。

然而,上述做法在激发民间投资、实现经济增速企稳回升的背后,也有巨大的隐忧。这是因为,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自身对于市场投资的信息掌握程度十分有限。由于基础设施正外部性的存在,政府资金投资于“铁公基”等公共领域固然无可厚非,但投资于市场主导的产业领域则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上述重资产招商多采用地方政府债权融资为资金保证,在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积累的前提下,重资产招商一旦引发信用风险行为,或将对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对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指标的回顾与解读,我们对二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可以做出如下前瞻性分析:在多年的低位徘徊后,中国经济已初具摆脱经济下行区间、实现长期向好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大概率上说,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将延续一季度稳增长政策的惯性势能,或可保持6.8%~6.9%的宏观经济增速。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企稳回升仍不稳固,投资驱动、信贷刺激的传统模式仍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了过重的角色,而创新动能的培育、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仍然滞后。如果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回暖趋势有可能会中断,三季度的整体增速仍存在掉头向下的隐忧。为此,只有加快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提升,阻断传统投资驱动、信贷扩张模式所造成的“脱实向虚”风险,通过深层次改革摆脱投资饥渴症的困扰,中国经济才能在二季度真正迎来春天。

(作者系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