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与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相邻的广西通过加快高铁建设,积极对接粤港澳,经济也快速发展。
6月,广西铁路建设又传来两条好消息,13日,南宁至崇左城际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始第二次公示,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崇左市将挺进“高铁俱乐部”,广西离“市市通高铁”的目标又近一步;与此同时,中国铁路总公司原则同意中越铁路防城港至东兴段按250公里/小时客货共线标准建设,防东铁路前期工作停滞一段时间后重启,今年内将开工建设。
根据2017年全区铁路建设投资计划,广西全年铁路投资项目16个,总投资100.61亿元;其中广西铁投集团参与12个,总投资87.61亿元,地方出资任务60.98亿元。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江田祥对第一财经分析,广西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地处边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
近几年,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落地的同时,广西自身的交通基础设施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江田祥说,随着南广、贵广高铁等高铁的陆续建成运营,广西到港澳珠三角之间的空间时间距离大大缩短,两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不少产业选择到广西落户,同时来自广东的游客越来越多,像桂林就成了粤港澳的“后花园”。
例如,南广高铁是连接两广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南广高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6—2025 年)》近日印发实施。按照规划,广东、广西将联合广州、南宁等7个城市,开展多方面合作,构建形成南广“3小时交通经济圈”。
广西梧州、贵港将成为产业转移承接区的一部分,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南宁—来宾—柳州联动开放区将以南广、湘桂高铁为纽带,依托南宁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柳州的制造业基础,强化南宁、柳州、来宾联动发展,重点提升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水平,共同构建连接西南中南地区、面向东盟的对外开放平台。
根据规划目标,到2020年,南广高铁经济带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引擎。依托高铁经济带建设,沿线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沿线经济总量占珠江—西江经济带比重达到8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数据显示,在“十二五”期间,广西铁路发展迈入了高铁时代,全区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1700公里,约占同期全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的十分之一,贯通区内11个设区市和50个县(市、区),初步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123”快速铁路网。
2016年,中国高铁里程已经超过了20000公里。按照《广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广西将加快建设以南宁为中心,连接西南中南地区、粤港澳和东盟的高速铁路,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全区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000公里左右,其中高铁突破2000公里。
依据广西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利用现有干线为主,适度新建线路为辅,建设以南宁为核心连接设区市、城市群间重要节点城市、城市群内重要节点县城和重点县城等四个层次舒适便捷、成环配套的城际铁路网。
如果说高铁、城际轨道加速资源、人口等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的步伐,那么城市轨道交通则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凝聚要素的能力。十三五期间,广西将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完善南宁城市轨道线网规划,实施新一轮线网建设规划,以南宁城市轨道交通1~5号线为骨干,逐步构建网络路由完善、辐射周边城区和重要经济区的南宁城市轨道骨干交通网。十三五期间,南宁城市轨道通车里程近130公里。
在南宁之外,柳州、桂林等城市轨道交通也将起步发展。尤其是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分布着五菱汽车、两面针、金嗓子、柳工等著名企业,2015年该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了163万。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广西将力争实施柳州城市轨道交通第一轮建设规划。
今年前4个月,广东外贸进出口2.9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9%。
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将与盐通高铁、沪宁沿江高铁、沪宁城际铁路、沪昆高铁、甬台温铁路等多条线路相连。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说,接下来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各类资金对人工智能终端的政策倾斜。
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孙斌表示,广东今年出台了支持海外主权基金来粤投资政策,力争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外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