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发审委员遴选快步进行。7月25日,首届“合并”发审委候选名单公布,80人候选团以中介机构和高校学者为主,来自券商、基金、保险等机构的候选人占少数。第一财经记者发现,候选人无论从职务还是资历,都堪称历史最高级别。
候选人当中,有24位来自律师事务所、32位来自会计师事务所、2位来自资产评估机构、8位来自高等院校,另有证券公司6位、基金公司4位、保险资管4位。
其中,券商候选人包括长城证券董事长丁益、国泰君安总裁王松、国金证券董事长冉云、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毕明建、华融证券董事长祝献忠、招商证券董事长霍达。
基金候选人包括银华基金董事长王珠林、建信基金总裁孙志晨、长城基金董事长何伟、博时基金董事长张光华。
保险资管候选人包括华泰资管总经理杨平、长城财富副总沈志斌、光大永明总经理张辉、中国人保资管首席投资执行官韩松。
高等院校学者全部来自两所学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包括北大光华院长刘俏、清华经管金融系主任杨之曙、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张晓燕、清华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施天涛、北大研究生副院长姜国华、北大法学院副院长郭雳、北大国发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清华经管会计系教授谢德仁。
这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以下简称《发审委办法》)7月7日公布后,根据新规进行的首届委员遴选。
新的《发审委办法》发布实施后,证监会就依据新办法开始遴选新一届发审委委员,第十六届主板发审委和第六届创业板发审委工作到新一届发审委成立为止。
根据《发审委办法》,证监会强化了委员选聘安排,在原有委员所在单位推荐和相关行业协会推荐、委员候选人公示、通过会议方式确定委员候选人名单等制度的基础上,证监会设立发审委遴选委员会,增加面试和考察环节,按照依法、公开、择优的原则选聘发审委委员。
值得注意的是,新办法还宣布主板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合并。由于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在审核理念和审核标准方面已经趋同,证监会认为,将主板发审委与创业板发审委合并,有利于统一审核理念和审核标准,优化配置行政资源,提高发行审核效率,也有利于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登陆创业板市场或其自主选择的主板(含中小板)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发审委合并,意味着证监会对沪深上市审核标准统一,实质审核将逐步落到交易所层面。从机制设计上,发行制度也更加接近于注册制框架下的安排。
新一届“合并”委员会将受到更多制度约束。包括实行发审委选聘、运行、监察相分离原则,设立发审委遴选委员会,增加面试和考察环节,按照依法、公开、择优的原则选聘发审委委员;设立发行审核监察委员会,采取按一定比例对发行审核项目进行抽查的方式,对发行审核工作进行监察。打造忠诚可靠、干事创业的发审委队伍,树立风清气正、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证监会推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从严监管,切实提升发行审核质量,严把上市公司准入关,防止病从口入,防范恶性与重大审核风险,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考虑到目前专职委员已经满负荷运转,为保证发行审核工作正常有序开展,证监会决定适当增加专职委员数量,同时将委员总人数由60名增加至66名。
与以往相比,新一届发审委连续任期期限从最长不超过三届,改为不超过两届,每年至少更换一半。
同时,选聘委员的标准也大大提高,在原有廉政要求、专业素质、遵纪守法等资格条件的基础上,要求委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
本周,自民党内多人先后“官宣”参选。
国元证券和华安证券是安徽省内仅有的两家A股上市券商,实控人均为安徽省国资委。
有些上市公司高管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均为委员,若第三届仍被聘任,将蝉联三届委员。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人数较多的TOP10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义务教育方面,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