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麦利威瑟:华尔街“债王”沉浮史 | 人物

第一财经APP 2017-08-14 21:00:00

作者:周艾琳    责编:陈慧

LTCM到底怎么赚得这么多钱? 其实, LTCM的投资理念简单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金融世界,如果你的失败足够辉煌,那么怎样的失败都无法让你被遗忘。

今年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周年,亦是华尔街“全明星对冲基金”LTCM(长期资本管理)祸源的起始年(LTCM于1998年因俄罗斯违约而彻底崩溃)。

当年,LTCM的阵容令人瞠目——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分别为因期权定价公式(Black–Scholes–Mertonmodel)而获奖的默顿(Robert Merton)和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另一位则是当时名声仅次于格林斯潘的美联储副主席马林斯(David W Mullins)。

至今谈起LTCM之殇,人们仍然感叹的是其灿若星河的历史业绩;对于创始人麦利威瑟(John Meriwether),人们仍敬其为华尔街最老牌的“债王”,而麦利威瑟本人也分别在2000年、2009年两度重新创立了新基金。

“如今麦利威瑟本人并不愿意多谈这段往事(LTCM),虽然他也曾在学校与大家分享危机经验,但事件本身对于一个当年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无疑是‘揭伤疤’了。”当年供职于LTCM任高级构架师的李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所罗门兄弟时期的麦利威瑟

数学天才

投机天才麦利威瑟——不管交易是赢是输,他的表情永远都那么冷漠。他具有一种常人所不具有的能力,可以很好地控制大部分交易员都无法控制的两种情绪:贪婪和恐惧,这使得他在一群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当中,显得像贵族一样卓尔不群。

这就是麦利威瑟的前同事、《说谎者的扑克牌》(Liar's Poker)的作者刘易斯(Michael Lewis)在书中对他所做的入木三分的描绘。不过麦利威瑟的华尔街之旅也纯属偶然。

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麦利威瑟于芝加哥南部的小镇罗斯摩尔长大。他的父母有三个孩子,母亲是教育部门工作者,父亲是一名会计,这也是一对非常严肃的父母。

和大部分邻居家孩子一样,麦利威瑟也被父母送进了当教区学校上学,毕业后进入蒙代尔天主教教会中学学习,纪律都极为严格,老师都是教士,因此麦利威瑟养成了一种近乎天然的秩序感,“我们根本不敢胡闹,因为老师会下狠劲惩罚我们,感觉好像要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一样。”

对罗斯莫尔镇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未来有三种选择:上大学、当警察、坐牢。所以麦利威瑟早就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打算,和其他朋友一样。

《赌金者》一书中提及,作为聪明绝顶的学生,麦利威瑟的人缘非常之好,一直顺风顺水地向着成功方向迅跑。而另一方面,看似有所矛盾的,麦利威瑟又是一个把感情藏得很深的人。

因为数学成绩突出,获得全美荣誉学会奖——而数学正是一个债券交易员赖以成功的不二法门。或许正是由于数学具有一种天然的秩序感,一切都感受得到种种严格的限制,所以麦利威瑟才会在其中感到自由自在,因为可以不用害怕行差踏错,从而招来戒尺伺候。

另一项交易员的特质也在很早就得以显露——麦利威瑟很喜欢“赌”,但只在赢面已经很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下赌注,可见他将谨慎冒险的天性发挥到极致。据悉,麦利威瑟第一次玩投资只有12岁,他母亲后来回忆称“是父亲教的”。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麦利威瑟最后可以离开罗斯摩尔镇,靠的不是投资,而是对打高尔夫球所拥有的热情。因为做高尔夫球童的机缘巧合拿到了球童奖学金,此后进入西北大学,被誉为“数学天才”,毕业后当了一年数学老师的麦利威瑟进入芝加哥商学院攻读MBA。在此期间,麦利威瑟还在CAN金融公司兼任金融分析师,直到1973年顺利取得学位。

翌年,当时还是一家小公司,以后却在世界债券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所罗门兄弟,“录用了这位27岁有着一副健美身材、一双迷人眼睛的麦利威瑟。”《赌金者》中提到。

而当时正值债券交的黄金时期的开端——20世纪60年代之后,金本位崩塌、通胀迭起、中东石油危机爆发,各国纷纷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各种新型的债券和交易工具层出不穷,刚刚问世的计算机很快被应用到债券投资中。

由此,麦利威瑟也正式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麦利威瑟当年所在的索罗斯兄弟债券套利部门,五年间每年为公司创造了5亿美元的利润,占全公司的大头,也令全行业瞠目。

默顿和斯科尔斯

“黄金时代”

历来都是“时代造英雄”。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债券交易一直是一项非常无聊的工作——汇率是固定的,利率受到管制,金价一成不变,因此投资者通常要通过所在银行的信托部门买进债券,追求固定的收益,只要债券发行机构不违约。因此也很少有人积极交易债券。简单来说,当时买债券就好比现在人们去银行存款。

而20世纪60年代末席卷西方国家的大通胀,一下子摧毁了这个相对太平的世界,随着通胀不断攀升,利率水平也不断上升,那些票息率为4%、买进时还非常吸引人的金边债券,如今价格至少跌了一半。此外,各国纷纷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因此各种新型的债券和交易工具层出不穷,刚刚问世的计算机很快被应用到债券投资中。

可以预见地,债券市场的一个新时代到来了,而麦利威瑟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1969年,所罗门兄弟配备了公司的第一台电脑。当债券市场变得越来越热以后,电脑发挥了大作用。到了70年代初,几乎所有交易员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便携式电脑,大大加快了交易速度。正当整个债市变得一片混乱之际,麦利威瑟加入了所罗门兄弟的资金调度室,即以“债券回购”为世人所知的一个部门。

出现在他面前的,已不是那个可以准确预测、风险很小的市场了,而是一个变幻不定、充满机会的市场,但那也是一个可以年轻有为、目光锐利的分析人士大展身手的市场。初来乍到曼哈顿的麦利威瑟很快就发现,对具有数学天赋的人而言,债券具有天然吸引力,因为债券价格的许多决定性要素都是可以量化的。

债券交易的核心就是交易所带来的利差水平(即该种债券的收益率与美国政府债券利率差额)。债券风险越大,所提供的利差也越大。例如,三年到期的债券利率一定高于20天到期的,因为利差一般都会随到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些规则就像宗教的教义一样,精确而毋庸置疑,主导了全球所有债券交易品种。

好运推也推不掉地来到了麦利威瑟面前,债券简直是他的绝配。他开始参与政府债券的交易,此后不久,纽约市政府就几乎违约,无法及时清偿所发行的债券,于是许多相关债券利差急剧扩大。这时,麦利威瑟认为,不可能所有政府机构都会出现同样问题,于是他尽一切可能地买进这些政府机构债券,不出所料,利差逐步缩小了,他也旗开得胜,一下子为公司赚进了数百万美元的利润。

正因如此,麦利威瑟于1977年负责所罗门兄弟套利部门的建立。事实上,这个部门就是日后LTCM的原型,也是麦利威瑟学会习惯承担巨大风险的一个大实验室。

麦利威瑟领导的套利部门则利用公司的自有资金,进行风险很大的债券交易。但这个部门获得的利润也极其丰厚,麦利威瑟在公司里几乎所向披靡。

他经常“赌利差”,即赌期货合约和现券,或者两种债券之间的利差会趋于一致,有时候也赌会扩大,但主要是趋于一致。这也是日后LTCM的交易核心逻辑。到了20世纪80年代,麦利威瑟已经是所罗门兄弟最耀眼的年轻明星之一了。

麦利威瑟领导部门的逻辑也非常简单——更多雇用那些更加聪明、能够将市场视为一门严谨科学的交易员,而不是一群废物。华尔街开始招募数学天才,但多数仍局限于研究工作。麦利威瑟招聘了多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等名校的博士。

出乎意料的是,这帮“数学虫”很快就融入了华尔街,他们把有史以来能够得到的债券价格一股脑儿地输入电脑,并对所有债券的历史表现以及其互相关系进行了分类和剖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用以对债券未来价格走势进行模拟。一旦市场价格出现些许背离,他们就可以从模型中得到警告。

这些教授聪明绝顶,尤其是那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机会俯拾皆是。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他们要比别人准确得多,几乎到了百发百中的程度,只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资金,这些年轻人可谓战无不胜。

麦利威瑟作为一个部门领袖,备受交易员的爱戴,他尽可能地为他们争取资源,并成了他们不受公司人事斗争干扰的“保护伞”,甚至周末还会带他们一起去打高尔夫球。

当时,所罗门兄弟的大部分利润几乎都是这个套利部门贡献的,五年间每年都达到了5亿美元。然而,公司一位34岁的交易员当时做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他向美国财政部提交了一份假标书,并在政府债券拍卖时多买进了一部分未得到批准的政府债券,最后这件事情导致麦利威瑟被迫辞职。

当时已经45岁的麦利威瑟封闭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最终开始筹划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新套利基金。于是他开始对自己一手创建的所罗门兄弟套利部门开始了挖角行动。

LTCM之殇

虽然起初LTCM募资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在LTCM汇聚了两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美联储副主席,以及几乎所有前套利部门的高手后,国际机构开始慕名而来。

香港土地与开发署、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台湾银行、曼谷银行、科威特国有养老基金,都开始掏出钱来。日本和欧洲的金融机构紧随其后。就连意大利央行,都向LTCM投资了1000万美元。社会名流们纷纷解囊:好莱坞巨头、耐克的CEO、麦肯锡的合伙人都投资了。

1994年2月底,LTCM开张。他们融资了12.5亿美元,这一数字史无前例。1994年,LTCM的收益率达到28%。1995年,他们的收益率高达59%。1996年,他们的收益率是57%。1996年LTCM一共赚了21亿美元,这家对冲基金总共只有一百多名雇员,但是麦当劳在全世界卖那么多汉堡包,也没有他们赚得多。LTCM赚的钱超过了美林,也超过了迪士尼、施乐、美国运通等明星企业。

1997年,尽管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LTCM的收益率仍然达到了25%。LTCM成立四年来,每年的回报率平均超过40%。而且,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几乎从无亏损,没有波动,这也意味着没有风险。

LTCM到底怎么赚得这么多钱?其实, LTCM的投资理念简单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金融学大师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市场是有效的。如果价格出现了错误,市场一定会把它纠正过来。跟着市场走,就能赚大把大把的钱。

例如,LTCM曾经发现,美国国债市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政府经常会发行30年国债。这些国债发行了半年之后,人们会把它们窖藏起来,于是,29.5年国债的流动性就不足,如果你要卖29.5年的国债,就不得不多打点折扣。但LTCM发现,这个折扣也太大了。1993年2月发的30年国债收益率为7.36%,与此同时,1992年8月发行的30年国债的收益率只有7.24%,差了12个基点。这真是蠢人干的蠢事。难道当30年国债发出去半年之后,美国政府不还钱的概率就会提高?LTCM决定赌一把。

问题在于,这个价差太窄了,就算LTCM猜对了,这两个债券的价差确实缩小了,比如缩小了2个基点,那意味着每1000美元的美债,LTCM只能赚10美元,收益率也就1%。于是,加杠杆就成了增厚收益的利器。即LTCM买到了债券后,就把这些债券借给华尔街的机构,同时换得现金,于是LTCM再找别的机构借入债券。

LTCM在巅峰时期用了超过25倍杠杆来增厚收益。尽管投资规模巨大,但其实LTCM自己的钱却非常少,简直是空手套白狼。1995年LTCM的收益率最高,达到了59%。但是,这是因为他们是拿别人的钱在玩,如果考虑总资产的收益率,LTCM这一年的业绩也就是2.45%。

麦利威瑟(John Meriwether)

所以如果要问“风险都到哪里去了”?其实风险是被LTCM的数学模型掩盖起来了。按照默顿他们的模型,一旦出现异常的波动,市场很快就会加以纠正,重新回到均衡状态。LTCM的数学小子们不是不害怕风险,他们只是相信风险可以精确计算。按他们的计算,LTCM每天亏损的最高额不会超过3500万美元,而且像亚洲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每100亿年都不会爆发一次。

遗憾的是,金融危机真的爆发了,不久就传播到了俄罗斯、巴西等国家。LTCM原本是只做债券,尤其是美国的债券。随着规模的扩大,他们急迫地需要找到新的投资机会,于是LTCM也大量地在新兴市场投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别的投资者都纷纷往外逃,LTCM却奋不顾身地冲了进去。他们觉得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绝好的买入机会,因为价差一定会缩小。

但LTCM这次大错特错了。一个想也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发生了。1998年8月,俄罗斯违约。当年8月17日,俄罗斯突然发表声明,他们不会考虑偿还外国债务,卢布马上就会贬值。更叫人佩服的是,俄罗斯还宣布,就连原来借大家的折合135亿美元的内债,他们也没有意思还钱了。

这简直叫金融市场大开眼界! 自然,LTCM的模型也无法预测这种“尾部风险”。 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LTCM就造成了46亿美元的巨大亏损,不得不请求美国联准会的财政介入。

1998年9月23日,美联储破天荒地召集了各大金融机构的头目,救助LTCM。开会的大佬之多连房间里的椅子都不够坐。其实,华尔街才没那么“好心”,只是救助LTCM,其实也是要救助他们自己。有55家银行向LTCM贷款,LTCM的总资产有1000亿美元,但其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如果LTCM破产,房间里的金融机构自己也难逃干系。

不久之后,LTCM在2000年初正式关闭。此后,麦利威瑟创立了JWM Partners,起始资金2.5亿美元,不过该基金也因2007年的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创,在2009年损失超过了44%而被迫关闭。

总之,麦利威瑟所相信的——利差最后是一定会缩小的,并没有错误,任何交易(前提是判断正确)都是可能翻盘的,但是这种翻盘可能来得太晚了,根本就不会给这个交易员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换言之,翻盘之日,这个交易员早就破产了。

不过,麦利威瑟似乎始终坚信一切都是可以翻盘的。2009年开始,他又着手在格林尼治创办一只新的基金,名为JM Advisors Management,投资者仍然将钱向他砸去。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