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移动:将在2020年实现5G规模商用

第一财经APP 2017-08-31 17:15:00

作者:祝嫣然    责编:汪时锋

近日中国移动5G北京试验网的启动标志着中国移动的5G试验全面启动,5G的发展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稳步向商用迈进。

移动通信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是全球科技创新和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必争高地。日前,由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砥砺奋进新国企”系列采访活动走进中国移动,了解5G最新进展和标准化情况。

近日中国移动5G北京试验网的启动标志着中国移动的5G试验全面启动,5G的发展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稳步向商用迈进。中国移动公布的5G时间表是今年将在5个城市开展外场试验,2019年实现预商用,2020年实现规模商用。

中国移动积极在标准化组织中发挥引领作用,在2016年11月3GPP会议中,有中国移动牵头的5G系统架构标准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5G标准化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2017年5月,中国移动牵头提出的基于服务的网络架构已经正式写入了5G网络架构的国际标准。

“十三五”期间,我国5G发展目标是成为技术、标准、产业、服务与应用的领先国家之一,综合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移动于2012年正式启动5G工作,五年来在策略研究、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产业推进、联合创新、参与国家项目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光介绍,目前5G工作总体情况可总结为:一是基础好、影响大。经过TD-LTE引领,技术实力明显增强,是国家5G推进平台领导单位,国际领导力全球领先。

二是起步早,领域全。一方面5G技术创新起步早,涵盖了终端、无线、核心、传送、ICT融合等全领域,另一方面在全球率先提出5G联合创新理念。

三是推进实,进展快。中国移动在国内最早发布5G计划,已完成一阶段测试,启动了外场试验,5G联合创新中心也有17个项目开展合作。

在今年6月上海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中国移动展示了5G测试试验的进展。其中中国移动联合上汽、华为,共同完成基于5G网络的远程遥控驾驶演示成为展会的重要亮点之一。远在30公里以外的无人驾驶车上的摄像头,通过5G网络大带宽将多路高清视频实时传送到远程驾驶台,为驾驶员提供了240度的高清驾驶视角;驾驶员对于车辆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的操控信号,通过5G网络的超低时延传送到车辆上,端到端时延控制在10毫秒以内,直观地展示了5G大带宽、低时延的网络能力。

近年来中国移动突破关键技术,重大技术发展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主导4G、5G、PTN(分组传送网) 和NovoNet(面向NFV/SDN的下一代网络)等国际标准与产业发展,实现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从边缘到主流、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移动开展端到端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实现从“被动引入”到“主动布局”的迈进。面对规模庞大、场景复杂的网络环境,大力推动TD-SCDMA、100G光传输、VoLTE高清语音等实现全球领先、最大规模的应用。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张同须介绍,中国移动非常注重自主开发关键产品,技术开发能力实现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自主研发云计算、能力开放平台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均已大规模应用,研发实力不断提升。

截至2016年底,累计申请国内专利超过1万件,国际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46件,海外专利布局超过10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四年获得12项中国专利奖,同时是通信行业唯一金奖的获得者。

杨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我国“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移动在技术标准制定、产业研发阶段,发挥市场龙头带动作用,牵引技术创新、主导标准形成、联合产业攻关。在规模应用阶段,发挥运营主体创新作用,不仅自己创新,还带动产业创新;不仅自己发展,还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不仅自己领先,还带动国内产业全球领先。

TD-LTE国际化发展第一次形成中国主导技术全球规模应用的良好局面。“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再次登上科技创新高峰。

该项目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牵头,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的高效联动作用,克服了技术、产业、组网、测试、组织机制五大挑战,突破重大核心技术,提出并主导TD-LTE国际标准,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群体突破,并在全球广泛应用,实现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历史转折。

杨光表示,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2013-2015年,直接产值累计达1.29万亿元,经济总贡献8210亿元,占GDP增长的9.6%。目前,中国移动4G基站数已达162万个,用户数达到5.83亿户。全球已有53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101张TD-LTE商用网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