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罕见病、小癌种药物开发走出“冷宫” 基因药物瞄准新方向

第一财经APP 2017-09-22 14:11:49

作者:王悦    责编:宁佳彦

更多的制药公司对药物的开发正在从“重磅炸弹”模式转向“利基市场”(过去被优势企业忽略的细分市场)。

罕见病、小癌种代表了生物制药行业一个规模体量相对较小的市场机会,不过这个小型市场正变得对制药公司越来越有吸引力了。更多的制药公司对药物的开发正在从“重磅炸弹”模式转向“利基市场”(过去被优势企业忽略的细分市场)。

幸运的是,在这一次的研发竞争中,中国的制药企业正扮演者活跃者的角色,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中国患者能从中尽早受益。

巨头药企的新规划

2011年,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宣布以201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科技集团健赞(Genzyme),后者是罕见病领域研发实力最为强劲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正是这起生物制药领域第二大并购交易打开了制药公司对以罕见病领域为代表的药品利基市场关注的浪潮。

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至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目前确认的罕见病有近7000种,其中约有80%是由基因缺陷所导致。也正因此,根据过往经验成功开发并上市一种罕见病药品的几率往往只有几千分之一。

罕见病的病例少,相关对症的药品即使开发成功,用药人数也非常少,这些因素直接导致许多药业“望而却步”。

“在我刚刚进入罕见病治疗领域的时候其实很沮丧,因为病患的人数不多,所以当时的医药研发领域没有把罕见病治疗的药物开发当成一个非常中心的业务。我们也挣扎探索了很长时间,最后发现没有太多的机构,没有太多的帮助,以至于我不得不开始自己组建一个新的公司来实现我的一个计划。”Amicus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约翰·克劳利(John Crowley)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二十年前,约翰·克劳利因为自己的儿女被诊断出来患有罕见病庞贝氏症而进入了罕见病药物的研发和生产领域,在当时美国甚至还没有一个非常中心化的机构来针对罕见病的治疗的研发。但20年后,一切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制药巨头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1983年罕见病药物法案 (Orphan Drug Act)在美国制定,与此同时欧洲议会也商议制定了罕见病药物的管理规定,与法案同时出台的还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激励措施,其中包括在美国七年的市场独占权、在欧洲十年的市场权(在儿科使用中或许时间更久),特定的快速审批通道,政府支持药品临床试验费用的50%,同时还包括减少或放弃监管费用和税收抵免等。

自从美国该法律生效以来,FDA已经批准了超过500种药物治疗罕见疾病,但在前10年治疗罕见病的药物或许不到十种。

政策激励是一方面,由于疾病诊断技术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罕见病人得以被诊断,罕见病药物的经济效益逐渐体现。以赛诺菲为例,在其公布的2016年财报中,由健赞带来的专业护理、罕见病全球业务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全年同比增长17.3%,高达50.1亿欧元,成为了赛诺菲利润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

事实上,在赛诺菲之外,瑞士诺华也开启了加速向罕见病领域迈进的步伐,美国辉瑞制药成立罕见病药物专门研究部门,英国葛兰素史克则建立创投基金投资生物技术领域,爱尔兰希尔公司也迫不及待地加入到这一队列中。

中国企业跃跃欲试

不仅仅是在罕见病领域,在肺癌、肝癌等常见癌种基因药物被大型制药企业白热化争夺的时候,包括小癌种在内的药品利基市场开发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如果回到美国,20年前也是一样的,当时大家都不太看好罕见病、小癌种的市场前景,少有企业涉足,后来随着美国的医保体系不断完善,常见多发的肿瘤领域竞争激烈,有的公司反而想做小而精。”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罕见病层面来看,随着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好,支付能力越来越强,这将是未来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利基市场的药物往往会制定出较高的价格,比如,吉利得公司的丙肝药物索非布韦在为期12周的治疗过程中成本为8.4万美元,Vertex公司的囊性纤维化药物Kalydeco对于患者每年的售价为31.1万美元......尽管这些药品主要治疗很少一部分患者,但其高昂的价格往往会使得其给公司带来的盈利同长效药物相当。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尝试加入到这一市场中来。

Amicus四年前和药明生物(02269.HK)开启了有关罕见病庞贝氏症药物的开发上市合作,在双方的努力下,该药物目前已经进入临床二期,一切顺利的话,明年中将会推广到临床三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患者也将有机会被纳入临床三期的治疗过程。在全球罕见病的研发中这是非常罕见的,因为此前中国还未能有一个罕见病患者加入过这样的临床试验,这对患者本身以及中国的罕见病群体针对性用药而言都有重要意义。

当谈到选择与中国本土的生物药研发生产服务公司合作,约翰·克劳利表示,“最开始我们的董事会成员跟我说,你这是一个太疯狂的想法,我们没有办法接受:第一,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一款这么特殊高质量的药在中国可以被制造出来,第二,他们觉得当时药明生物的平台没有能力来做这种药,但是我和我的团队非常坚信,中国的公司有能力帮我们实现这个梦想,可以把这款特效技术含量非常高、质量要求非常高的生物药生产出来。”

如今,这款药物的研发已经有20个病患在美国接受了Amicus和药明生物一起生产该药物的临床实验,并且在今年5月发表了初步成功的临床实验的结果。

中国的患者群体数量庞大,利基市场在这里可以被放大规模,本土制药公司和海外公司合作开发药物以外,中国的本土制药公司也开始转型布局,他们回避了过去制药巨头布局较多的大癌种市场,开始在小癌种这种利基市场上下功夫。

随着国外PD-1/PD-L1药物在头颈鳞癌、默克细胞瘤等小癌种中成功获批,国内药研公司也纷纷加入PD-1/PD-L1药物研发的浪潮。以誉衡药业(002437.CN)为例,此前他们与药明生物共同开发的全人创新PD-1抗体GLS-010的国际权益独家授权以8.16亿美元卖给了专注于研发创新肿瘤免疫疗法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rcus Biosciences,这是首个本土研发的PD-1新药卖给海外的案例。

誉衡药业近期的研发逐步聚焦生物制药,尤其是免疫肿瘤治疗领域。在2015年底,他们为此设立了子公司誉衡基因,而誉衡基因的首个动作就是针对小癌种的患者收集疾病数据,并且尽早开启临床药物的开发。

誉衡基因首席执行官金鸽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通过与临床专家合作他们将积累大量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建立肿瘤精准免疫诊疗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而开发免疫诊疗相关生物标志物,为此后和国内的新锐生物制药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小癌种的基因药物做好准备。

“誉衡基因聚焦肿瘤精准免疫诊疗领域,最先瞄准的不是大癌种比如肺癌和结肠癌,而是小癌种比如头颈鳞癌、鼻咽癌等。在小癌种的生物药市场做布局,第一是竞争对手不多,其次因为药物研发趋势,药厂最先切入头颈鳞癌、鼻咽癌,我们也是顺势而为,助力新药研发。”金鸽表示,“一旦针对中国人的小癌种生物药物做出来,相比较国外的生物药物价格,国产价格将会直接减半。”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股票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