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深圳医用机器人产业化步伐加快,业内称价格很重要

第一财经APP 2017-09-24 16:58:56

作者:王玉凤    责编:胥会云

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医疗各细分领域的机器人正从概念走向落地,产业化步伐加快。

企业研发医用机器人的热情一路走高。

近日,在“创新之都”深圳,又有一家初创企业推出了一款医用机器人,用于运送医疗物品,包括血液样本等敏感物。

这两年来,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医疗各细分领域的机器人纷纷走向医院开始试验。医用机器人正在从概念走向落地,产业化步伐加快。

计划今年年底量产

上述企业是指深圳罗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最近推出的医用机器人是无人车,主要是针对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解放人手,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负责这款医用机器人项目研发的张剑韬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以运送血液样本为例:“医院采取的血液样本在时间上是有要求的,但是人配送的时候,要等血液样本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配送,这可能会耽误及时性。而且,这部分工作一般是由护士来承担,很枯燥。无人车可以随时运送,并且让护士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升专业技术和增加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根据设计,这款无人车可以通过垂直电梯跨楼层配送,理想状态是能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之间运送物品。在安全性上,该无人车配有指纹和刷卡双重身份认证,以保证车上的样本不被其他科室或患者取走,防止样本丢失或被污染。

目前国内研发医用无人车的企业并不多,这个产品尚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不过,据张剑韬了解,在国外如瑞士,医用无人车的发展要领先一步,已经在部分医院开始应用。“他们在路线的自动规划上做得很不错,但是他们的路径要简单很多,因为国外一般是专科医院,人少,而中国很多是综合性医院,诊室多,路径复杂,机器人在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老人、小孩或者残疾人。这就要求机器人要精准测量距离,因为这些特殊人群不能快速避开。我们采用了激光自主导航来解决这个问题。”

张剑韬介绍,目前不少国内外医院已经在开始做招标采购。接下来,他们计划在部分医院做试用和推广,并完善一些细节问题,计划今年年底量产,明年开始销售。

性价比很重要

目前,医用机器人的分类并不统一,不过一个常见的分法是除了手术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以外,还有上述移动机器人等。

在国内,医用机器人仍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实现产品规模化的案例几乎未曾见到。不过,医用机器人正站在政策的风口上。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要求“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提及的十大领域就包括高性能医疗器械,其中一点就是要求重点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

此后,企业研发医用机器人的热情明显走高,案例屡见报端。比如:2016年10月,深圳的三甲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深圳市博为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两台静脉药物配置机器人,并进行了实测。2017年9月15日,"中国造"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上岗,为一位18岁年轻小伙实施了胸椎和腰椎骨折内固定术。

知名企业也开始布局该领域。2017年9月19日,广药集团宣布牵手美的集团,展开战略合作。医用机器人双方此次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广药与美的将探讨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技术合作等方式,在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医用机器人的研发制造、销售应用等领域开展合作。

除了政策的推动,技术难题的解决也在加速医用机器人行业的商业化。张剑韬说:“医用无人车这个行业这两年开始出现,是因为自动驾驶概念大热,自动驾驶提供了很多的核心技术。比如说:导航,如何自动避障是很核心的东西。”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技术已经不是大的问题。浙江执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许宁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医用无人车的技术与工业移动机器人的技术相近,技术已经不是问题,真正难的是做好医院的应用场景,以及如何解决医院真正的刚性需求,比如说:易污染的样品或者禁止人进入传染病房之类。”

许宁补充道:“医院可能会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购买这款机器人的必要性到底有多大,二是资金问题。如果机器人性能稳定可靠,价格又合适,那么这个行业的产业化速度会很快。”

深圳一位关注医用机器人行业的风投也认为,价格是否合适非常重要。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机器人是新的趋势,几乎在所有的行业都是如此,医用机器人行业不会突然爆发,但这是必然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否能加速取决于成本。

他补充道:“其实在医用机器人的很多细分领域,技术都已经不是问题,而是性价比,即机器人取代人手的利益是否足够大?比如说技术难度相当大的手术机器人,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已经有这个技术,但是推广遇到障碍,他们的解决方案是简易版的手术机器人,希望在维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手术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和售价。”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