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肃田园综合体试点:大棚收入翻两番 建四个层面的产业集群

第一财经APP 2017-12-04 16:57:28

作者:邵海鹏    责编:汪时锋

李锦成表示,需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方参与到涉农产业类项目及经营性配套产业项目的建设工作中来,这也会带来真正懂经营、会管理、能够与市场接轨的专业人才。

过去,村民们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将大棚里的果蔬拉到菜市场去卖,销量却不尽如人意。如今,农产品由公司统一管理,专人负责销售,还有游客进棚观光、体验、采摘,村民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

这是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李家庄村803户村民切身感受到的变化。

而这一变化是从2014年开始的。当时,离开家乡外出经商多年的张建文决定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进行现代农业的尝试。榆中县农林局副局长李锦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经过三年来打下的良好基础,再加上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在榆中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李家庄村随之开始了探索“田园综合体”在当地落地的实践。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今年7月,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将榆中县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这也是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唯一一个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项目。

李锦成认为,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其实是探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互促共进,缩小城乡差距,转变现有农业发展方式,丰富农业产业格局,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新业态、新模式。目的是怎样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和产生出更多、更大的效益,更好的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更好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最终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现代化农村和美好生活。

一个大棚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两番

李家庄村最初并不是一个富裕的村庄。李家庄村党总支书记张建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前,李家庄村农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胡麻、土豆等传统作物和打工为生,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增收致富难。

2008年,村里开始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建起了55座日光温室,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水电等配套设施始终不完善,生产条件较差,导致后来许多农户逐渐放弃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已从事设施蔬菜种植10年的村民郭小燕回忆称,当时,村民们起早贪黑去菜市场卖菜,而且还经常卖不出去。一个蔬菜大棚一年下来才只挣两万元。

其实,张建文的返乡创业并非个例,在他之后,“新农人”们返乡下乡创业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这背后是整个社会环境所发生的变化。

伴随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李家庄这个毗邻榆中县城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AAAA级旅游名胜兴隆山的小山村也在悄然迎来机遇。2014年9月,张建文返乡成立了甘肃榆兴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初步规划改造村里原有的陈旧的设施农业,依托兴隆山景区,发掘村里的资源,打造“榆兴农庄”品牌,发展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和采摘体验。

经过考察设计,公司决定对29座已经撂荒的日光温室进行改造升级,通过企业示范的方式来盘活村里“沉睡”的设施果蔬产业。为打消农户的顾虑,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企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并承担市场风险,农户负责种植,产品通过企业运营和销售。对于积极参与的农户,公司甚至给予贷款担保支持,并邀请专家、派遣公司聘用的大学生技术员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服务。

在基础设施方面,公司一方面对温室大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升级,安装了一系列智慧农业的设备,可以对作物进行远程操作、智能监控和溯源追踪等,并且还能完成浇水、卷帘、开风口这些以前要靠手动才能完成的工作,有效地节约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公司还推动完善了当地的道路、水利设施和无线网络信号的全覆盖,为以后的智慧农业和电子商务打下了基础。

李锦成还表示,通过组织村民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现代农业进行了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当地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如此一来,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优势的李家庄村,依托榆中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兰州特色高原夏菜知名度品牌示范区这一优势,加上公司的智慧农业和精细化操作管理,果蔬产品在品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在当地村民看来颇为新鲜的电子商务和观光采摘的销售模式,让农户的收入有了大幅的增加。张建文称,目前一个大棚的收入大概是8-10万元,比以前翻了两番多。

也因为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张建文被选为李家庄村党总支书记。

要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今年4月,甘肃省省长唐仁健、财政部农业司司长吴奇修先后到榆中县就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唐仁健为此先后两次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精心选点开展建设”,“榆中项目务必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务求必胜”。7月份,甘肃省还被列为全国首批8家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省份,榆中县成为全省首家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县。

李锦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为尽可能的少走弯路,在对中央文件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当地也先后组织政府层面的多次实地考察、借鉴经验。尽管榆中县有过现代农业的初步探索,但是面对“田园综合体”这一崭新的概念,作为试点,摆在榆中县政府面前的是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田园综合体?为什么要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如何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李家庄村村民也最为关心土地入股、家庭收入、财产增值等问题。

经过考察和实践探索,在创建过程中,榆中县也逐步形成了共识,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核心是要提供一个机制创新和融合发展的新平台、新载体、新模式,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导,形成以现代农业和休闲体验农业为核心产业,以特色农产品的研发、加工、销售为支持产业,以观光旅游、餐饮娱乐、科技培训等为配套产业,以农耕博览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产业群的衍生产业,这四个层面的产业集群。

榆中县为此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第一副指挥,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分管副县长任副指挥,集财政、农林、发改、国土、规划以及城关镇人民政府等17家单位为成员的榆中县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指挥部,协调组织各部门及时研究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大事项、重点问题和重要工作,集全县之力来推动这项工作。

在试点创建过程中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尤为值得关注。

李锦成称,村里面通过“三大整合”来盘活闲置资源。一是劳动力资源整合。鼓励一部分有能力、有思想的年轻人借助乡村旅游积极创业,鼓励其他村民参与到农业生产、原始加工作坊、特色手工艺品和风味小吃制作及三产服务中去。二是宅基地整合。今年,李家庄村参与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按照每个宅基地0.4亩标准,建设村民集中居住的社区,到2018年全村803户村民将全部住进楼房,实现村民到居民的转变,并利用国家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调整出新的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建设全村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三是土地整合。对所有农户承包耕地和公共设施区域等680余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指标置换和实施异地整村搬迁重建项目,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

村民变成居民以后,李家庄村又成立了榆中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此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由于推动了土地入股,通过采取建设用地、耕地入股,将农民手中的建设用地资源和耕地资源按照评估成本价折合转变为股份,把承包地按照38年的期限流转,建设用地按照50年的期限流转货币化后,作为原始股本金进行配股。另外,村民闲置资金也可以入股。全村农民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年终将按照流转土地、合作社持有股份、业态众筹比例、单个业态盈利多少进行“四级分红”。

张建文说,这不仅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民资产,更创新了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形式和农民股份合作形式,将全村农户带入了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构建了覆盖村集体、公司和全村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真正激发了村民主动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

田园综合体试点的挑战

既然是试点,地方政府自然就担负起了应对挑战的责任。

比如,在制度层面上,虽然“三变”改革带动了农户参与项目建设,但农户的耕地、宅基地归村集体所有,农户只拥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只有将经营权及使用权折价作为资产装入合作社股份后方可实现“资源到资产”的转变。李锦成称,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让广大农户更加充分的享受“三变”改革所带来的制度红利。

另外,在融资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信誉贷款额度较小,不能满足项目建设需求;二是农业产业抵押物少,老百姓最大的土地资源不能进行抵押,与之相匹配的政策如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能抵押贷款;三是榆中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村集体经济没有资产和可流动资金,项目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在投资建设方面,李锦成表示,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是不行的,需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方,参与到涉农产业类项目及经营性配套产业项目的建设工作中来,而社会资本的引入,也会带来真正懂经营、会管理、能够与市场接轨的专业人才。

为克服当前试点遇到的困难,地方政府也在想方设法做一些努力工作。比如加快推进全村农户耕地及宅基地丈量确权工作,在成立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之后,加快推进农户耕地经营权及宅基地使用权折价入股工作。此外,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前期做好入股方式、占股比例、运营管理模式等相关问题的协商工作。

那么,如何保证这一项目持续运营下去呢?

李锦成表示,一方面城市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市场需求会有力地支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政策和制度层面,政府要释放制度红利,为改革创新保驾护航,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项目建设、投资运营、园区创业、产业生产、加工销售、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多业态中去。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