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建投研究院:诱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源头已得到初步遏制

第一财经APP 2018-01-08 13:51:30

作者:章轲    责编:汪时锋

2018年可能会有一些新的风险暴露,货币收紧、利率抬升、拆解信用链条会使得部分薄弱环节风险加速释放,但是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并不高。

中国建投研究院今天(1月8日)提供的最新研究结果认为,2018年金融领域可能会有一些新的风险暴露,货币收紧、利率抬升、拆解信用链条会使得部分薄弱环节风险加速释放。但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并不高。守底线是重点任务,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延续,流动性紧平衡成常态。

中国建投研究院秘书长万建发表示,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召开,对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均有定调。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时代,金融发展环境和趋势也有明显变化。

防控金融风险放在突出位置,守底线是重点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会议强调要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万建发说,防控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足见中央对此重视程度之高,也说明金融风险形势不容乐观。

万建发分析,从纵向上看,当前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宏观高杠杆风险,反映在金融领域表现为信用过度扩张,反映在实体经济领域表现为高负债率,2017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GDP达到217%。近一年来加强金融治理,宏观杠杆率攀升势头有所减缓,但总体仍在上升。

二是微观金融风险,主要是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市场主体信用违约事件多发,新兴金融领域的风险不断暴露等。目前,微观金融领域的风险进入易发多发期。

三是中观层面的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的交叉风险传染,特别是在银行同业、理财、委外、资产管理等领域存在的问题相对突出。

从横向上看,风险集中在过剩产能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影子银行、违法违规融资等五个重点领域。

中国建投研究院判断,2018年可能会有一些新的风险暴露,货币收紧、利率抬升、拆解信用链条会使得部分薄弱环节风险加速释放。但是,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并不高,诱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源头,如银行坏账、资产泡沫、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等都有初步遏制。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表明信用收缩的边际强度不会太高,基本面将保持相对稳定。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延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万建发说,可以看出,中央控总量的决心不变,但流动性将不松不紧,政策会稳中有收、有保、有进。有收,目前M2增速低于名义GDP增速的水平,这个状态会持续较长时间,但边际收缩力度不会再加码;有保,即保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人民币汇率稳定、保系统性风险底线;有进,围绕国家战略、经济动能转换和供给侧改革的金融创新仍会得到鼓励和发展,围绕补短板、强弱项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如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三农金融、精准扶贫等,政策仍将给予支持。

从价格方面看,受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影响,市场存在加息预期,但主要反映在市场利率变化,政策利率上调存在变数,央行也有意引导市场预期接受利率上升。流动性和利率环境变化,对信用市场、资本市场、资产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客观上会增加金融机构展业的难度。

强监管高压态势仍会保持

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监管补齐短板。万建发说,近一年来,金融强监管保持高压态势,从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到资管新规,再到消费金融、现金贷的治理,监管触角全覆盖,这种态势仍会延续。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处理好发展与规范、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提高自身强健性。

万建发认为,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资管新规带来的影响。资管新规重点针对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刚性兑付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留出发展空间。

中国建投研究院表示,其它七个金融发展环境和趋势还包括:金融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环是新方向;金融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面临发展机遇;金融综合经营的趋势未变,竞争将出现结构性分化;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提升,并购及引战上市难度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与国际市场融合接轨大势所趋;金融科技发展进入爆发期,或将深刻改变行业生态;国际金融环境复杂分化,政策外溢影响值得关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