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流车企抢跑,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落地进入倒计时

第一财经APP 2018-01-19 17:07:42

作者:杨海艳    责编:乐琰

以大通氢燃料电池车FCV80为例,其百公里的耗氢量大约在1.7kg左右,以每千克氢燃料的综合成本40元计算,百公里使用成本不足70元,基本上与燃油相当。

广东佛山之后,上汽集团旗下上汽大通又联手上海本地工业园区,展开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运营尝试。

第一财经记者1月19日在上海化学工业区管委会看到,此次投放的氢燃料电池车主要是上汽大通旗下的宽体轻客FCV80,此次大通方面交付的20辆运营车辆,将主要承担上海化学工业区内的通勤等职责。

这是大通燃料电池车在佛山投入运营之后,商业化落地的又一站。与燃油车需要燃油提供动能、电动车需要电池提供动力不同,氢燃料电池车的动力完全源于氢气跟氧气产生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荷转移形成电流,驱动电动机带动汽车行驶。在行进过程中,并不会产生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有害物质。因此在探索汽车能源清洁的过程中,全球车企一致认为,上述氢燃料电池车才是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最终极目标。

“与电动车相比,氢燃料电池在节能环保和续航上都有一定优势。”上汽集团商用车技术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郝景贤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比如此次投放的大通燃料电池车FCV80,加满氢只需要3分钟,最长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500km。不仅如此,与电动车续航历程容易受极端天气影响不同,氢燃料电池车的续航基本上不会受到影响,更容易消除消费者的里程焦虑。

虽然优势多多,但从目前来看,氢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化也存有多重掣肘因素。

“最为关键的依然是基础设施加氢站的建设。”郝景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一方面,加氢站的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加氢站建设,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如何保证加氢站的绝对安全,也是在加氢站建设工程中比较关注的问题。

虽然上海早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就开始尝试氢燃料电池车的示范运营,但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并正在运营中的加氢站也仅有安亭一处。在全国范围内,运营中的加氢站也仅有9个,而其中有4家,都在厂区内,属于企业自建站。

“大家都很担心氢燃料的安全问题,其实氢燃料电池车的使用过程非常的安全。”郝景贤向记者解释,虽然氢燃料电池名字里面有“燃料”字样,但燃料电池却并非利用燃烧来获取能量,而是利用氢气跟氧气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来形成电流的,因此,电流产生的过程非常安全。他认为,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储氢的安全,但是目前车内的储氢安全,在国际上都已经非常成熟,包括丰田以及现代的燃料电池车,多年来并没有爆发安全问题。而在运输的环节,目前也有非常安全的措施可以保证氢气运输的安全性。

正是因为基础设施的缺乏和正处于市场培育期,国内的氢燃料电池运营基本上都是从商业化起步。据记者了解,与国外企业在这一领域已经有多年投入相比,国内车企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投入并不算太多。商用车除宇通之外,“上汽也国内少有的16年来一直坚持在燃料电池领域投入研发的车企。”郝景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在新能源技术上,上汽是一直都坚持在三条路径都持续投入的。工信部此前先后发布的76批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收录了近4000个新能源汽车车型,但只有不足10个车型是燃料电池汽车,其中上汽占了一半。

在此背景下,诸如上汽等前期已经有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成果的企业,正试图快速推进氢燃料电池车的商业化。“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合作,主要是因为园区的路况适合商业化落地,另外,这边在氢气供应方面也有产业链优势。”上汽大通新能源平台总经理于新瑞告诉记者。据他透露,现在氢燃料电池车的氢气来源主要来自于工业副产氧,2016年中国的氢年产量为1850万吨左右,其中副产氢占比约19.6%,上海化工区大约1.8万吨,这些副产氧在此之前的利用率极低,而现在,这些副产氧经由提纯之后,完全可以共歌燃料电池车使用,其综合成本可以控制在40元/kg,以大通FCV80为例,其百公里的耗氢量大约在1.7kg左右,折合人民币每百公里使用成本不足70元,基本上与燃油相当。而这是在目前小批量运行时的成本,一旦又更大规模的车辆投入使用,这一成本将会直线下降。

“虽然基础设施掣肘,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选择固定的线路、园区或者相对封闭的应用场景,比如环卫、物流车等进行应用,配合以加氢站,其成本是非常可控的,落地的可行性也非常大。”郝景贤说。

各地都在加快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去年下半年,佛山南海宣布将打造国内领先的氢燃料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并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包括氢燃料电池生产企业在内的新能源企业落地。

与几年前相比,“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企开始计划、设计或生产百辆级的燃料电池专用车投放市场。”全国燃料电池与液流电池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衣宝廉透露。除上汽之外,包括丰田、现代在内的跨国企业,以及长江等本土车企,都在积极加速推进氢燃料电池车的商业化。去年四季度,丰田已经开始旗下氢燃料电池车——“MIRAI 未来”在中国的实证实验。同时,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在国内的首座加氢站也落地常熟。按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氢能汽车产业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当新的市场机遇到来,谁能提前布局,整合资源,谁就有望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